食品RFID:核心技术缺失标准制定当从速( 二 )


钱恒表示 , RFID标准的缺失使得食品企业在试点RFID技术时无标准可依 , RFID标准的不统一又极易导致企业间RFID接口不兼容 , 从而造成“三不利”的局面 , 即不利于食品追溯领域RFID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 不利于RFID技术厂商的规模化发展和领域拓展 , 不利于食品物联网的快速形成 。

采访中 , 林美芳透露 , 国外RFID标准已经在我国的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发达国家往往通过掌握制定国际标准的主导权来抢占中国市场的制高点 , 并借此积累了大量核心技术和专利 , 而我国RFID行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寥寥无几 。”她说 。
有业内人士指出 , 目前RFID国际标准仍处在不断修订与发展的阶段 , 其最终格局远未形成 , 这为我国制定自主知识产权的RFID标准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
钱恒指出 , 我国食品行业RFID标准的制定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的优势 , 依托国内庞大的RFID应用市场 , 加强自主创新的力度 , 寻找RFID领域的新技术、新应用;确定以政府为主导 , 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 , 技术创新为基础 , 市场和应用为导向 , 前沿技术为突破口的RFID标准发展战略 。
各行业RFID技术标准的制定应以市场、应用为基础 , 食品行业也不例外 。随着我国食品行业RFID应用的日趋广泛和深入 , 食品RFID标签的封装形式、应用环境、频率 , 以及读写器、中间件、基于RFID技术的平台系统构建等的标准化进程 , 都需要进行统一协调和规划 。“关键是要捕捉到共性的、创新的甚至是在国际标准化领域有话语权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内容 。”钱恒说 。他强调 , 这个工作很有意义也很艰巨 , 需要标准制定单位、食品企业、RFID企业能够站在国家层面或国际层面去研究和实施 。
与其他行业相比 , 食品行业RFID有其独有的特点 , 因为不同种类的食品对温度、湿度、运输条件以及业务流程的要求各有不同 , 同时又受到国际、国内食品安全方面标准的制约 。
对此 , 李一斌建议:首先 , 针对不同种类的食品 , 标准也应有所不同 。其次 , 制定标准时必须考虑与食品安全方面现有标准的有机融合 。最后 , 要与国际标准接轨 。他提醒 , 在RFID标准制定之初 , 就要考虑到执行层面的问题 。
目前 , 发达国家正在布局RFID国际标准的主导权和产业主导权 , 在此背景下 , 中国RFID标准的制定必须从速 。面对这种状况 , 林美芳表示 , 除了对RFID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更多资金与人力外 , 还要重视自主研制中国的RFID标准 , 并积极参与国际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以使国内标准升级为国际标准 。
钱恒则认为 , 我国应紧跟RFID国际标准化进程 , “首先不能掉队” 。他告诉采访人员 , 根据我国RFID产业的现状 , 首先应当尽快得到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的最新标准IDT(等效采用)或者MOD(非等效采用) 。其次 , 从RFID国际标准的起草阶段就参与或者跟进 , 将国际上最新的标准化理念和技术指标本土化 。

采访人员在采访中了解到 , 从全球范围来看 , 鉴于RFID标准的重要性 , 很多国家的政府都对其给予了高度重视 。国内食品行业RFID技术标准的制定亦离不开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支持 。由于我国RFID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 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 因此从政府角度讲 , 首先应该从政策上进行扶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