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记得我们的青春

本文转自:北京晚报
食堂记得我们的青春
文章图片
卿晨
“今天上午我出去办事 , 回来的时候都快中午了 , 路过一条胡同 , 一股熟悉的味道破‘鼻’而入 , ”某天下班的时候 , 我向夫回溯当日的经历 , 依然沉浸其中 , 不能自拔 , “和大学食堂里一个味道!就是那种酱混着肉和菜 , 炒熟了 , 升腾出来的……”
夫笑了:“那你怎么不冲进去大快朵颐?”
“想啊 , 但我看了一圈儿 , 没发现周围有馆子 , 可能真的是个食堂 。 ”
“那一定是‘酱爆系’咯?或者‘鱼香系’?”
“不是‘鱼香系’ , ”对此我有十足的把握 , “没闻着辣酱或者豆瓣酱的味道 。 ”
“明天正好过节 , 有大把的时间 , 我们自己炒一个酱爆肉丁吧 。 ”夫对我的嗅觉无条件信任 。
第二天 , 当酱爆肉丁端上桌的时候 , 我一如既往地疑惑:“怎么总也炒不像 。 ”
“我觉得挺像的 , ”夫很满足 , “食堂是大锅菜 , 你这个是单锅小炒 , 不一样的 。 ”
我深吸一口气 , 下结论道:“没有青椒!你过敏不能吃 。 ”在炒制的过程中 , 青椒的气味很突出 , 有时甚至可以独霸 。
“我们学校的酱爆肉丁不一定有青椒 , 特别是冬天 。 ”夫不以为然 。
“哈哈 , 那是你们学校的待遇不行 。 ”我抓住了“攻击点” 。 彼时冬季的蔬菜很匮乏 , 菜里有青椒 , 无疑是条件优越的一种表现 。 食堂的大师傅们对青椒格外珍惜 , 到快起锅那会儿才加进去 , 翻炒两下就出锅 , 以保持翠绿的形态和脆生的口感 , 很像后来时兴的生蔬蘸酱 。 夏季就差点儿意思了 , 青椒和其他食材混作一团 , 软烂变黄 。
其实食堂菜早已进入我家的菜谱 , 时不时就要翻制一回 。 翻制时 , 我们俩总是相互补充细节 , 从而最大限度地来还原 。
“其实我从小就吃食堂 , ”我有了疑问 , “为什么只怀念大学食堂?难道真应了那句话——吃的不是菜 , 是自己的青春?”
“大概是吧 , ”夫沉吟道 , “还有独立 。 只有大学食堂 , 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记忆 。 ”
看来大学食堂的功能富于多样性 , 回忆大学食堂 , 也是在回忆自己的青春成长史 。
一天 , 小友从微信上蹦出来 , 发给我一段视频:“阿姨 , 您的母校这么牛?”小友是清华大学毕业的 , 说他们念书时特别羡慕我的母校洋气时髦 , 最主要的原因 , 是学校里经常举办舞会 。
真是故弄玄虚 , 那年头哪个大学不举办舞会?舞会通常安排在食堂里 ,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食堂最多 。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某作家形容过 , 舞会现场总是弥漫着酱爆鸡丁或鱼香肉丝的气息——这才是当年舞会的真相 。 虽然我的母校体量微小 , 只有一个食堂 , 这两种气息却与北京各大高校“持平” 。
真不知道那时的大学食堂是怎么做到整齐划一的 , 荤菜中“酱爆系”和“鱼香系”的出镜率总是最高 , 也最受学生欢迎 。 虽然各家的味道几乎一致 , 但相约去兄弟学校的食堂吃饭时 , 还是忍不住吃同样的 。 原本我很讨厌肉片 , 却不放过每一次的鱼香肉片 , 尤其是里面的土豆片 , 密实绵软、酱汁充盈又保持个性 , 简直是人间至味 。
不过轮到我自己翻制时 , 始终还原不了 , 我甚至疑心是不是因为削皮而破坏了土豆的完整——是的 , 大学食堂做土豆并不削皮 。 后来有厨师笑我:“你哪儿能做得出来 , 要事先用油炸好备在那里的 。 这是食堂节省成本的惯用套路 , 可以少放好多肉 。 ”仔细一想 , “酱爆系”和“鱼香系”里的肉确实十分有限 , 学生多半被炸土豆骗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