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超高压加工技术获突破 悄然进入“非热加工”新领域( 二 )
为了提升食物品质,突破传统食品加工技术“瓶颈”,近百年来,世界食品工业界不断探索着食品加工从传统“热加工”向“冷加工”的变革与创新 。非热超高压技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1946年该项研究荣获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于1991年研制出第一个超高压食品,在日本率先实现了产业化 。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接触相关研究,巨大的科研空白和条件差距,令课题组起步维艰 。张燕告诉采访人员,课题组最初介入食品非热加工技术领域的研究是为了解决热敏性食物——如草莓、西瓜等果蔬汁的鲜榨汁加工工艺技术 。回忆起科研初期的艰辛,她十分感慨 。“一开始,我们就面临着不少困难:一是科研经费有限,无法购买国外先进的实验装备,只能寻找企业合作,靠自己设计装备;二是即便具备了实验条件,研究的切入点又在哪里?”
凭借最初的美好梦想和不竭的创新激情,问题最终被逐一攻克,理想中的产品在团队的努力下不断诞生 。“科学研究就是这样,不断被未解决的问题苦苦折磨,而一旦柳暗花明、峰回路转,在享受喜悦的同时,又意味着新的难题 。”这种以苦为乐、坚韧洒脱的品格,正是团队上下对科研的理解与感悟 。它化作信念不断帮助团队渡过重关,更保持了团队长久的创新激情 。“揣好梦想上路,再坎坷也有激情”,食品超高压团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信条 。
如今,经过近30年的探索,科研团队已成功研制出了高热敏性的超高压果蔬汁加工技术 。实验室内,一箱箱果色欲滴的草莓汁,正是课题组攻关克难、自主创新的结晶 。这些超高压系列果汁,作为新型高科技安全健康食品,曾在去年的全国科技周和今年的世界草莓大会上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 。
我国超高压技术与设备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进入世界领先行列,有一个重要秘诀——产学研结合 。多年来,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势集成,课题组确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非热加工技术创新联盟,与包头科技发展公司紧密合作,构建了较完善的非热加工技术研究体系,成为国内相关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典范 。
“超高压设备价格昂贵,一直是超高压技术发展的瓶颈” 。课题组通过与包头科技发展公司长达7年的产学研紧密结合,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研发模式,成功实现了国产装备的价格突破 。设备日常主要操作者、博士生蒋文杰指着实验室里的设备,自豪地告诉采访人员,“以高压仓为100升的超高压设备为例,国外需要1000万至1500万元一台的设备,国产的只需200万元左右” 。包头科技发展公司也尝到了产学研合作的甜头 。与团队合作开发超高压设备之初,这家小小的民营企业年产值只有一二百万元 。去年,这家企业仅出口销售超高压设备,就盈利8000多万元 。
目前,超高压技术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日益显现 。但是,还有更多的技术问题等待突破,如传统中式食品产业的工业化、远航食品的系列化开发和日趋激烈的国际高技术竞争,都对课题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 。他们正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前行:力争在5年内实现食品非热加工产业化;在“十二五”末,实现100至300种中式菜肴的工业化,推出一批低盐、低糖的预调理半成品;今年年末,实现压力仓超过400升的超高压设备;在明年,争取制造出世界最大、高压仓达到500升以上的超高压设备;在3至5年内,力争达到全球行业顶尖水平 。
【我国食品超高压加工技术获突破 悄然进入“非热加工”新领域】
- 人员|我国面临德尔塔奥密克戎双重挑战
- 我国|经常和患乙肝的人一起吃饭,会不会被传染?今天告诉你真相
- 错误吃鸡蛋 健康食品变毒品
- 证券时报网|我国已累计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0亿剂新冠肺炎疫苗
- 保健食品|爱益森小紫盒,助推益生菌行业高质量发展
- 如何辨别哪些转基因食品
- 治疗|治疗糖尿病,巧用负离子介入
- 玻尿酸|玻尿酸食品能补水美颜?专家呼吁制定食用玻尿酸国家标准
- 识别|过敏成了“流行病”?如何识别宝宝是不是“敏宝”?
- 晚餐该怎么吃 6种食品不宜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