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勤龙主任:系统梳理儿童淋巴瘤分子检测的意义与方法

随着对淋巴瘤发病机制探索的不断深入 , 尤其是在分子层面的挖掘逐渐加深 , 我们愈加体会到分子检测在精准诊断、分层治疗、预后评估、复发监测等全程管理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 近期召开的“全国儿童淋巴瘤协作组(CNCL)第十三期培训暨学术会议”中 , 高博诊断中心分子实验室郑勤龙主任带来了“儿童淋巴瘤的分子诊断及预后意义”精彩主题报告 , 围绕儿童淋巴瘤分子检测的必要性、检测技术和内容选择、对疾病诊治的临床意义等方面展开了深度解读 , 帮助大家全面、深刻理解分子诊断的最新进展和重要价值 。
为什么需要分子检测?
——精细分子分型 , 精准导航治疗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儿童淋巴瘤中主要的病理类型 , 其中伯基特淋巴瘤(BL)、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分别约占儿童NHL的40%、30%、15%和10% , 其他还包括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L)、滤泡性淋巴瘤(FL)等少见类型 。
分子遗传学异常是淋巴瘤发生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 以B细胞淋巴瘤为例 , 从造血干细胞到记忆B细胞或浆细胞的整个发育、分化过程中 , 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异常 , 都可能导致淋巴瘤的发生 。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 学术界对淋巴瘤分子致病机制的认识日益深入(图1) 。
郑勤龙主任:系统梳理儿童淋巴瘤分子检测的意义与方法
文章图片
图1一些常见淋巴瘤已知的分子致病机制
儿童淋巴瘤在组织病理形态学方面的特征与成人总体相似 , 但分子特征差异较大 。 以FL为例 , 成人患者多伴有表观遗传学改变 , 或IGH与BCL-2融合造成细胞不凋亡;但儿童患者IGH与BCL-2融合较少见 , 多携带TNFRSF14突变 , 生物学行为偏惰性、预后较好 , 一般可保守治疗 。 DLBCL中 , 儿童患者多为生发中心来源(GCB型) , 而ABC型少见 。 可见 , 在同一种淋巴瘤中 , 儿童与成人分子机制有些往往大相径庭 , 导致预后和治疗策略迥异 。
从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共识分类(ICC)等对淋巴瘤分型的更新中可以看到 , 分子检测愈加重要 , 通过MICM整合诊断、精细分子分型 , 能够为临床提供更精准的预后预测和治疗指引 。
全面考虑检测内容
合理选择检测技术和方法
淋巴瘤分子异常的常见类型包括染色体异常(结构、数量)、融合基因/大片段基因缺失、基因变异(单个或多个碱基异常 , 如突变、缺失或插入、扩增/复制、多态性变异)、基因表达异常等 。 选择分子检测内容时需要全面考虑 , 以免导致漏检和诊断不准确 。 检测手段主要有聚合酶链反应(PCR)、毛细管电泳(CE)、二代测序(NGS)等 。
NGS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 , 逐渐成为分子检测的“主力军” , 具体临床检测实践中需要做多方面的技术考量 。 全基因组测序(WGS)、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全转录组测序(WTS)数据量庞大、临床验证难度较大 , 目前更多采用特定的panel检测 。 Panel的准确、合理选择对于分子诊断的预期目的和结果至关重要 。
除了NGS以外 , PCR、一代测序、染色体微阵列、多重链接依赖式探针扩增(MLPA)也可用于淋巴瘤基因变异检测 , 需根据拟检测的变异类型优选技术(表1) 。
郑勤龙主任:系统梳理儿童淋巴瘤分子检测的意义与方法】表1淋巴瘤基因变异常见类型及分子检测方法
郑勤龙主任:系统梳理儿童淋巴瘤分子检测的意义与方法
文章图片
贯穿诊疗各环节
助力淋巴瘤全程管理
随着研究数据的积累、淋巴瘤生物标志物的种类和意义不断丰富 , 分子检测的价值也随之持续拓展 , 其应用目前已贯穿了诊断、分型、治疗指导、疗效和预后评估、复发监测等疾病全程管理的各个环节(图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