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病九寒,肝寒头痛、肾寒肢冷、胃寒呕吐,一个良方,温暖胃肝肾

十病九寒,肝寒头痛、肾寒肢冷、胃寒呕吐,一个良方,温暖胃肝肾

文章图片

十病九寒,肝寒头痛、肾寒肢冷、胃寒呕吐,一个良方,温暖胃肝肾

世人皆知 , 医圣张仲景开方用药 , 都是“圣人手笔” , 有些方剂能够专病专用 , 有的方剂可以跨界融合 。 其中有一个十分不起眼的经方 , 可以横跨阳明、少阴、厥阴三经 , 真可谓是“一药而三病皆宜 , 一方以治三经病症” , 堪称奇妙 。 而这个方剂就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吴茱萸汤 。 吴茱萸汤虽然横跨三经 , 但是核心要义却只有一点 , 那就是虚寒 。 俗话说 , “十病九寒” , 无论是实寒还是虚寒 , 都能消耗人体阳气 , 而吴茱萸汤一方 , 却可以横扫胃寒、肝寒、肾寒 , 温暖脾胃和肝肾 , 将人体的阳气扶起来 , 将人体的阴寒散出去 , 将人体的逆气降下去 , 可谓是大医手笔 。

吴茱萸汤是《伤寒论》里的一个经典良方 , 全方由“吴茱萸一升(汤洗) , 人参三两 , 大枣十二枚(擘) , 生姜(切)六两”等4味中药组成 。 按照原方的煎服方法 , 用七升水煎煮这些中药 , 直到水煎至二升时 , 去掉药渣 , 待温后服用 , 每次服用七合 , 每日三次 。 从原方煎服方法可以看出 , 这个方子是需要久煎的 , 这也符合吴茱萸这味中药的使用特色 。 早在《名医别录》中 , 就记载过吴茱萸“有小毒” , 因此配伍生姜 , 并且久煎 , 颇为切合吴茱萸汤的用药之道 。

吴茱萸汤具有“温中补虚 , 降逆止呕”的作用 , 尤其适用于虚寒呕吐证 , 按照《伤寒论》的记载 , 吴茱萸汤的基础方证有三大点 , 第一点是食谷欲呕 , 畏寒喜热 , 胃脘疼痛 , 吞酸嘈杂 。 第二点是 , 厥阴头痛 , 干呕吐涎 。 第三点是 , 少阴吐利 , 手足逆冷 , 烦躁欲死 。 吴茱萸汤的方证虽然有三大主证 , 但是核心病机 , 却只有一个 , 那就是“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 这也提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核心思想 。

吴茱萸汤在《伤寒论》的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三篇中都有出现 , 但是由于核心病机都是“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 因此它虽然主治阳明、少阴、厥阴三经的虚寒证 , 但它所发挥的作用 , 其实都是“温中补虚、和胃降逆” 。 这三经的病症 , 看似症状差异很大 , 但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 , 那就是呕吐 。 也就是说 , 吴茱萸汤的核心主证其实是呕吐 , 因为这个呕吐反映了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 所以医圣张仲景用吴茱萸为君药 , 主要发挥三大妙用 , 第一是温胃止呕 , 第二是温肝降逆 , 第三是温肾止吐止利 。

吴茱萸汤虽然只有四味中药 , 但是它的配伍也是颇为独到的 。 全方以吴茱萸为君药 , 主要起到暖肝温胃、下气降逆、和中止呕的作用;以生姜为臣药 , 主要起到温中止呕、和胃降逆的作用;以人参为佐药 , 主要起到补气健脾、以复中虚、生津安神的作用;以大枣为使药 , 主要起到温中补虚、调和脾胃、调和药性的作用 。 全方药仅四味 , 君臣佐使纲举目张 , 共同发挥着温中补虚、抑阴扶阳、降逆止呕的作用 。

在临床使用的过程中 , 吴茱萸汤还有一些随证加减的方法 。 比如 , 呕吐比较厉害的 , 可以加陈皮、半夏、砂仁等中药 , 以增强降逆止痛的作用;如果头痛比较厉害 , 可以加川芎、当归等中药 , 以增强养血止痛的作用;如果里寒证比较厉害 , 可以加附子、干姜等中药 , 以增强温里散寒的作用;如果吞酸嘈杂比较厉害 , 可以加乌贼骨、煅瓦楞子等中药 , 以增强制酸和胃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