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随笔之二百二十二:《说距离》

随笔之二百二十二:
《说距离》
赵忠心

此次疫情爆发以来 , 有一个名词使用率大大超过以往 。
这个词就是“距离” 。
前一段时间 , 新冠肺炎肆虐的时候 , 疾病控制专家几乎天天谆谆告诫大家:外出时 , 一定要随身“携带”口罩 , 到人员密集的场合 , 一是要“佩戴”口罩;二是要保持“安全距离” , 或叫“社交距离” 。
何谓“距离”?即在空间或时间上相隔 。
比如 , 我们小区距离学校二十多里地 。
这里说的是“空间距离” 。
鲁迅先生1919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一文 , 距离现在已有一百多年了 , 但仍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
【疫情|随笔之二百二十二:《说距离》】这里说的是“时间距离” 。
疾控专家所说的“安全距离” , 或叫“社交距离” , 就是指的“空间距离” 。

在疫情期间 , 保持“安全距离”或“社交距离” , 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保护 , 也是对他人的爱护和尊重 。
有的疾病防控专家无不幽默地说:“防火防盗防同事 。 ”
为何要“防同事”?因为同事是关系密切、经常接触的人 。 平时 , 同事之间感情深厚 , 说话谈事 , 往往距离很近 , 亲密无间 , 甚至是勾肩搭背说悄悄话 。
过去这样 , 司空见惯 , 习以为常 , 没什么危险 。 现在 , 人传人的疫情爆发以后 , 就是再亲近的同事、朋友 , 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因为不知道同事、朋友接触过什么人 , 接触没接触过带有病菌的人 。
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 给人的感觉 , 似乎是相互疏远了 。 其实 , 恰恰相反 , 空间距离是远了一些 , 避免发生相互传染疾病的可能 , 相互都获得保护 。 实际上 , 是惺惺相惜 , 心心相印 , 心理距离却更亲近了 。

说到“保持一定的距离” , 不仅是在疫情发生以后是一种“自我保护” 。
细想起来 , 其实 , 就是在疫情没有发生的日常生活中 , 人与人之间或人与物之间 , “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何尝不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呢?
比如 , 小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 , 班里有好欺负弱小的、横行霸道的熊孩子 , 家长往往会嘱咐孩子 , 别招惹那熊孩子 , 离那熊孩子远一点儿 。 我记得 , 我小时候上学时 , 我是班里年龄最小的 , 我母亲就是这样嘱咐我的 。
比如 , 孩子长大成人上班了 , 要进入社会 , 家长会嘱咐孩子:社会生活非常复杂 , 什么人都有 , 离那些心术不正的人远一点儿 。 我的儿女开始上班时 , 我就是这样嘱咐他们的 。
比如 , 开车上路时 , 警察会提示司机 , 不要跟前车跟得太近 , 要时刻保持车与车的安全距离 , 免得刹车不及时撞车;开小轿车的 , 要尽量离大货车远一点儿 , 免得出事故 。
再比如 , 今天早晨 , 北京电视台的早新闻节目 , 主持人在播送天气预报时还说 , 今天会有四五级西北风 , 间或也会有七级大风 , 出门要离广告牌远一点儿……

“保持一定的距离” , 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
比如 , 婆媳关系 。
现在 , 家庭里最难处的 , 就是婆媳关系 。
过去 , 儿子娶了媳妇 , 不能跟老人分居单过 , 很多家庭是“三代同居” , “四世同堂” 。 那个时候 , 婆婆使唤儿媳妇天经地义 。 婆婆有多强势 , 儿媳妇也得忍受;多过分 , 儿媳妇也得服从 , 不能与婆婆分庭抗礼 。
有“矛”有“盾” , 才能形成“矛盾” 。 传统社会的家庭里 , 只有“矛” , 没有“盾” , 家里就没有“婆媳矛盾” , 说不上有什么“婆媳关系”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