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流感、肝炎、胃炎、鼻炎、疲劳,一个奇效良方,用对百病少

感冒、流感、肝炎、胃炎、鼻炎、疲劳,一个奇效良方,用对百病少

文章图片

感冒、流感、肝炎、胃炎、鼻炎、疲劳,一个奇效良方,用对百病少

自古以来 , 就有“和为贵”的思想 , 其实这不仅仅是做人处事的高阶境界 , 也是中医的核心精髓 。 在中医的组方用药领域 , 医圣张仲景是第一个系统将中药合理配伍形成独树一帜的方剂的名医 , 一部《伤寒杂病论》 , 不仅被誉为中医古代临床百科全书 , 还被誉为“方书之祖” 。 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几百个方子中 , 却有那么一批经方成为“领衔主演” , 更是有一些经方名流千古 , 位列中医“十大名方” 。 而在医圣张仲景所传的万药诸方 , 最能体现“和为贵”思想的 , 非小柴胡汤莫属 。

小柴胡汤是医圣张仲景流传的一个特别经典的名方 , 全方药味组成不多 , 药仅七味 , 全方由“柴胡半斤 , 黄芩三两 , 人参三两 , 半夏半升(洗) , 甘草三两(炙) , 大枣十二枚(擘)”等7味中药组成 。 按照原方的煎服方法 , 医圣张仲景也有特别交代 , 那就是要用一斗二升水 , 煎煮这7味中药 , 将水煎去六升 , 去掉药渣 , 然后再将药汁再次煎煮 , 取药汁三升 , 温服 , 每次一升 , 一日三次 。 这个煎煮方法也是颇为巧妙 , 因为7味中药用水一斗二升 , 通过两次煎煮 , 将药液浓缩至三升 , 也就是水量浓缩至四分之一 , 可见药物浓度 , 是相对较高的 。 诚如清代名医徐大椿所说 , “古圣不但用药之妙 , 其煎法俱有精义” 。

小柴胡汤原本是用来治疗少阳证(其中包含少阳证本病 , 以及诸如疟疾、黄疸等其他疾病出现的少阳证)和热入血室证 。 而这两大主证 , 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寒热往来 。 这个寒热往来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寒热类型 , 它是发热与怕冷交替出现 , 一般不会同时出现 , 意思就是说 , 一会儿怕冷 , 一会儿发热 , 发热的时候 , 自我感觉热而不觉得寒冷 , 恶寒怕冷的时候 , 自我感觉怕冷而不觉得发热 。 与恶寒发热的寒热同时发作并不相同 。 所以这种情况 , 单独发表和温里 , 联合使用发表和温里 , 都解决不了问题 , 因此 , 以小柴胡汤为代表的小柴胡汤就是专治这类病症的 , 而小柴胡汤也因此成为“和方之祖” 。
小柴胡汤所治的病症 , 其实细细归纳起来 , 就是一点 , 那就是少阳及少阳类似证 , 按照《伤寒论》给少阳病的提纲 , 也就是三大主证:口苦、咽干、目眩 。 而小柴胡汤的方证特征 , 最为主要的也就四大证:往来寒热 , 胸胁苦满 , 默默不欲饮食 , 心烦喜呕 。 即便是热入血室、疟疾、黄疸等疾病 , 也只有符合小柴胡汤四大主证或者兼有少阳三大主证 , 才符合小柴胡汤方 。 当然 , 张仲景还给小柴胡汤提到了一些或然证 , 也就是可能会出现的兼证 , 比如胸中烦而不呕 , 比如口渴 , 比如腹痛 , 比如胁下痞硬 , 比如心悸、小便不利 , 比如口不渴、但却身有微热 , 比如咳嗽上气等 。 这也就导致了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十分广泛 , 因此《汤头歌诀》用“少阳百病此为宗”来夸赞小柴胡汤的“神通广大” 。

小柴胡汤之所以能够和解少阳百病 , 最主要还是它的配伍奇妙 。 全方以柴胡为君药 , 主要起到轻清升散、宣透疏解的作用 , 而且既能透达少阳邪气外散 , 又能疏泄气机郁滞;以黄芩为臣药 , 主要起到退热解肌、清泄少阳的作用 。 以生姜、半夏、人参、大枣为佐药 , 其中半夏降逆止呕 , 生姜和胃止呕 , 人参、大枣益气健脾;以甘草为使药 , 主要起到益气扶正、调和诸药的作用 。 全方寥寥七味中药 , 却是以祛邪为主 , 兼顾正气;以和解少阳为主 , 兼和胃气 。 可以说 , 这是中医历代方剂中 , 最早的一个具有“天道”法则的方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