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二院|40+女性体检一定要查骨密度


浙大二院|40+女性体检一定要查骨密度
文章插图
浙大二院|40+女性体检一定要查骨密度】 本报讯抖个棉被,骨折了;打个喷嚏、咳嗽几声,骨折了……这些场景可能有点耸人听闻,但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却很常见,这是由骨质疏松症引发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也称“脆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易忽视,很多人都是骨折后到医院来才知道。”浙大二院骨科荣誉主任严世贵教授提醒,中老年女性一旦出现腰背痛、驼背、身高变矮、易骨折等情况,就要当心是否患上骨质疏松症。
严世贵教授曾经接诊过一位75岁的张奶奶(化名),家里换了新凳子,比原先的凳子矮了10厘米,老人按照习惯坐下去,有高度差,落座时屁股“啪”地跌下去。当时就因为背痛就医,严世贵教授初步判断是骨折。
张奶奶纳闷了:“不可能啊,我还是坐在椅子上,没有真正摔倒。”结果,核磁共振检查也显示:椎体压缩性骨折,背后的“元凶”就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高发于绝经后女性。这是由于女性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减少,破骨细胞会异常活跃,骨量呈断崖式下降,大大增加了患病风险。”严世贵教授说。
骨质疏松症被称为“静悄悄的疾病”,患病初期症状不明显,许多患者直至发生脆性骨折才意识到自己患病。然而,脆性骨折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发生,会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例如,髋部骨折发生后一年内死亡率高达25%左右。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剧,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正逐年上升。然而,目前我国的骨质疏松症疾病诊疗现状却让专家们感到忧心。
“患者知晓率低,医生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也是参差不齐,容易漏诊。”严世贵教授表示,脆性骨折患者就诊后,如果医生仅通过手术治疗骨折,而不进行抗骨松治疗,患者两年内再次骨折的概率高达50%。他建议骨松患者发生骨折后,应当坚持用药,像地舒单抗注射液这类生物制剂,隔半年打一次,适宜部分患者的长期治疗。
早在2014年,浙大二院就开设了骨质疏松门诊。两年前,戚奶奶(化名)因为腰痛无法站立就诊。师钟丽主治医师接诊后发现,此前,老人家因压缩性骨折,在其它医院已先后进行了三次手术,这是第四次骨折。
凭借丰富的经验,师钟丽诊断戚奶奶是脆性骨折,手术后,需进行抗骨松治疗,包括检查骨密度、生化验血、予以抗骨松药物。对于多次发生脆性骨折的严重患者,规范的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骨健康,降低再次骨折风险。
为了提高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和脆性骨折防治,近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及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专家组联合主办,安进公司支持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骨力计划)——中国脆性骨折高风险患者管理项目”正式落地浙大二院。
浙大二院骨科主任叶招明教授介绍,“骨力计划”的关键目标就是建立一套标准化、全程化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管理模式,加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脆性骨折的预防,促进多学科参与并转诊,从而健全患者随访模式。
在项目启动仪式上,严世贵教授与叶招明教授共同呼吁:“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特别是绝经后女性,建议每年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通过早筛,能及时干预,延缓病情发展,避免骨折发生。”
伴随“骨力计划”的落地,浙大二院将扩大骨松门诊,时间为周二、周三及周四上午(解放路院区),周三上午及周日下午(滨江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