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上有个错别字,小学生都发现了,国家也知道为何就是不改?

成语“滴水不漏”出自《朱子语类·易三》中的“又要说得极密处无缝罅 , 盛水不漏” 。 指说话办事都十分周全、毫无纰漏 。 在人们心目中 , 官方机构因为其严肃性和权威性 , 往往都是滴水不漏的 , 然而由我国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上 , 却有一个连很多小学生都知道的错别字 , 并且直到现在还不改正这个错字 , 这是为什么呢?
01
在上学的时候 , 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个说法 , 是“学好数理化 , 走遍天下都不怕 。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渗透 , 现在是“出门带手机 , 走遍天下都不怕 。 ”不管是乘车还是购物 , 不管在大型商超还是路边小摊 , 移动支付已经彻底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 成为中国人的生活“刚需” 。 但移动支付并不能完全代替纸币 , 作为我国的官方货币 , 人民币依然是会被人们关注和使用的 。
人民币上有个错别字,小学生都发现了,国家也知道为何就是不改?
文章图片
▲人民币
当你使用人民币时 , 你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现人民币上存在的一个“问题” , 那就是错别字——人民币将“元”写成了“圆” 。 这个错别字 , 连小学生都能轻而易举地看破 , 毕竟在标准语文教育的系统下 , 以及老师认真细致地批改作业中 , “圆”都是一定会被改成“元”的 。 不仅在语文课上将“元”作为单位和人民币组合 , 法律中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
人民币上有个错别字,小学生都发现了,国家也知道为何就是不改?
文章图片
▲我国的银行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十七条陈述:“人民币的单位为元 。 ”也就是说从1995年这套法律颁布起 , 就已经彻底确认了人民币的单位为“元”而非“圆” 。 在很多官方的新闻报道、文书以及文字资料中 , 使用的都是“元”这一正规写法 。 而在与货币密切相关的银行系统中 , 对于货币的单位更是要求严格 , 若是支票上使用的不是“元”这一单位 , 银行都不会予以认可 。
▲交子
既然在各大官方场景中 , 人民币的单位都是“元” , 那么为什么“圆”依旧留在通行的纸币上 , 甚至在最新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上 , 还是保留着“圆”的说法 , 甚至在多次印刷不同年份版本的过程中 , 也没有发现并改正“圆”这一错别字呢?其实这背后是有着历史的原因的 。 我国所知的最早的纸币 , 是诞生于宋朝时期的四川地区的交子 。
02
公元1023年 , 交子作为一种存款凭证 , 出现在成都的“交子铺户” 。 在交子出现之前 , 商人进行交易都要使用由金属铸造的货币 , 若是交易金额较小还尚算轻松 , 但如果要进行大宗交易 , 尤其是跨地域交易 , 那么货币的携带就成为了大问题 , 不管是从重量、体积还是安全性上 , 金属货币都不适宜被大量地携带和转移 。
▲金属货币
所以交子便应运而生 , 并且随着商业经济的愈加繁荣 , 逐渐发展成为了真正的有信用货币特征的“纸币” 。 然而交子却并没有从四川推广向全国 , 纸币也没有取代金属成为主流货币 。 到了明清时期 , 银子依旧是中国人经济生活中的主要货币 。 但由于大小和纯度没有明确的标准 , 所以在交易中产生了不少的不便 。
▲银圆
同样是明清时期 , 中国与外邦之间的贸易往来日渐繁荣 , 自欧洲而来的“银圆”极大地冲击了中国本土的货币体系 。 较之大小纯度不定的碎银 , 具备统一标准、相同材质和固定大小的银圆 , 由于对价值的界定清晰 , 无需再多出计算价值的繁琐步骤 , 很快就成为了中国国内贸易市场上的新宠 。
03
银圆之所以被称为银圆 , 是源自于其外形 , 它们是用银材料铸成圆圆的样子 , 于是便被顾名思义地称之为“银圆” 。 清末年间 , 鸦片和炮火冲破了中国的大门 , 纷至沓来的各国货币也打破了中国货币市场的平静 。 清政府开始仿制外国的货币 , 重新制造与国外货币外形相似的货币 。 国外货币对国内货币的影响持续到了民国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