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农村的民俗1、择吉送好饰新房
新人选择婚期称‘择吉’ , 征求双方父母意见后 , 礼节上男方父母要备礼品到女方家‘送好’ 。亲家正式见面 , 商定婚期并征求女方家长对婚庆筹划的意见 。男方开始装饰新房 , 进行婚前准备 。新人择吉最好选择有个性、特铯的婚期 , 避开扎堆结婚的日子 。每年四、五、九、十月份的公休日就是民间结婚的高峰期 , 挑选婚期时可以考虑避开 。这样的话 , 一切婚庆承办商(如饭店、婚庆公司、知名司仪等)的服务一般都可以优惠些 , 也容易订到 。择吉时可以参看:怎样挑选有纪念意义的婚期 。
2、红喜高悬满厅堂
婚日当天男方家、女方家、新房、典礼酒店、禧宴厅等都要贴‘喜’字(有的少数民族不贴) 。‘喜’字 , 家中室内可以提前贴 , 其它都是婚日当天贴 。室外‘喜’字也叫领路喜 , 一般要求贴好后 , 别人从社区门口顺着‘喜’字就能找到家 。
3、亲迎新娘不回头
婚日早晨新郎要率领迎亲队伍亲迎新娘 , 一般花车带头 , 礼车队随后 。新郎到娘家后 , 娘家人一般关门拒婿 , 新娘女友拦门为难新郎讨要红包、藏新鞋等 。‘不回头’是说‘结婚不走回头路’ , 去娘家迎亲和回酒店典礼的路线不能完全重复 , 此礼约定成俗 , 民风使然 。
4、正午以前拜花堂
‘正午’指中午12点 。民风认为正午前新人拜罢天地 , 大吉大利 。因此凡新婚 , 嫁娶婚礼仪式多在上午进行 。
5、大宴宾朋谢四方
婚礼结束后 , 中午大宴宾朋 , 答谢亲友来宾 。新人双双敬酒感谢 。
6、三天回门看岳丈
婚礼三天后(第三天) , 新人回门看望娘家父母 , 也称‘归宁’或‘新女婿’回门 。娘家人一般设宴款待 。民间认为新人回门 , 午饭后不宜久留 , 太阳落山前赶回婆家吉利 。有些地方的祝寿仪式在早晨 , 有些地方则在中午 。这天 , 亲戚朋友要来祝贺 , 主人设宴招待来客 。为老人祝寿 , 客人亲友均要馈赠礼品 , 所送之礼叫“寿礼” , 如果是挂面称为“寿面” , 鸡蛋称为“寿蛋” , 红糖称为“寿糖” 。贺寿人有送寿幛、寿匾者 , 但切忌送钟表 , 因送钟与“送终”谐音 。寿日这天 , 屋内张灯结采 , 中间摆上方桌 , 桌上点燃两支红蜡烛 , 摆满寿果、寿酒、寿鱼等 , 墙上挂着寿星图、红铯寿幛和上写着“福如东海长流水 , 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寿联 。祝寿前要鸣放鞭炮 , 老人穿戴整齐 , 坐在上首 。晚辈们均整其衣冠 , 依次给老人磕头 , 恭敬地向老人献上寿果和寿蛋 , 老人则把这些食品分给众人同吃 , 参加寿宴时吃东西俗说是替老人“嚼灾” 。然后人们祝酒、品菜 , 共享天伦之乐 , 欢声笑语溢满寿堂 。老人到了66、73、84的年龄 , 晚辈给父母做的寿就比较特殊了 。/ 按旧俗 , 有些人做寿不从60岁开始 , 而是从66岁开始 。庆祝66岁大寿 , 是寿俗中最为隆重的一次 , 因为这个年龄 , 占了两个6字 , 象征着“六六大顺” , 老人和晚辈一般对此都很重视 。“六十六 , 娘吃闺女一块肉” , 这种习俗由来已久 。父母66岁生日那天 , 出嫁的闺女回娘家给父母拜寿 , 寿礼少不了一块肉 。这块肉 , 意味着女儿是父母身上的一块肉 , 女儿长大了 , 趁父母生日之时 , 买肉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虽然是买的肉 , 也象征着是割自己身上的肉 。买肉时不能计较肉的多少 , 须一刀割下来 , 以示儿女对老人的敬意 。有的儿女则购六斤六两肉为父母祝寿 , 还要蒸小馒头66个 , 请老人食之 , 别人不得分食 , 否则谓之“夺福” 。民间有“七十三 , 八十四 , 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 , 有的老人到了这个年龄 , 心情比较紧张 。做儿女的趁父母生日时 , 买条活鲤鱼让老人吃 。鲤鱼善“蹿” , 寓意这一“蹿” , 老人就过了难关 。这天的早餐 , 老人一定要吃鸡蛋 。鸡蛋煮熟后 , 女儿在天还未亮时 , 将鸡蛋拿到麦场上 , 骨碌几圈后 , 回家让父母躲在门后吃掉 , 称为“骨碌运气” , 说是吃了这鸡蛋 , 可以交好运 。祝寿作为一种古老的习俗 , 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 增进了长辈与晚辈的感情 , 体现出浓浓的亲情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郑州地区的礼仪、风俗 , 与中原各地的习惯大体相近或相同 , 但在很多细节上又有明显不同 。同类事情的办事习惯、方法、程序 , 即使在同一地方 , 甚至同一村庄中也存在差异 , 形成了“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的有趣现象 。就说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过年吧 , 过年在郑州是个比较大的概念 , 有的地方特指除夕腊月三十 , 有的特指新年正月初一 , 农村所说的过年则是指农历腊月下旬到正月上旬这段时间的统称 。这样 , 在过年的时间上就形成了明显的“分水岭”———除夕这天 , 大部分农村人就开始忙着过年了 , 很多地方的规矩 , 是除夕饭吃得越早越好 , 越早越有福 。而城里人仍在正常上班 , 他们是从正月初一才正式开始过年的 。“吃罢祭灶饭、就把年来办” , 农村的传统 , 腊月二十三祭过灶就着手准备过年了 。过年之前这段时间的日程如何安排 , 多年来也形成了古老的习俗 , 各个地方流传的有关此类习俗的顺口溜有多个版本 , 如一些地方流传的是:“二十四 , 扫房子;二十五 , 杀肥猪;二十六 , 蒸馒头;二十七 , 买豆腐 , 二十八 , 剃傻瓜(指理发);二十九 , 门对(指春联)有;年三十儿 , 吃扁食儿(指饺子);年初一儿 , 撅起屁股乱作揖儿(指互相拜年)” 。一些地方流传的顺口溜则云:“二十三 , 祭灶官;二十四 , 扫房子;二十五 , 磨豆腐;二十六 , 割块肉;二十七 , 杀只鸡;二十八 , 宰只鸭;二十九 , 买坛酒;年三十儿 , 贴门神儿”…… 过年时贴春联的习俗也不尽相同 , 有些地方在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就已将春联贴上 , 有的是在除夕这天贴春联 , 有人则是在正月初一才贴 。很多地方春联一般只贴门窗、厨房、猪舍羊圈等地方 , 但有的农村除了门窗外 , 在水缸、衣箱衣柜、车辆甚至连织布机、桌椅板凳上也要贴上春联 。拜年的习俗在郑州也有差别 , 大多数地方的人们是口头互致新年的问候和祝贺 , 有些地方则为鞠躬拜年 , 有些讲究传统习俗的地方采用的是磕头、作揖的礼仪 , 给长辈拜年时 , 男孩磕头、女孩作揖 , 称为“磕头礼” 。除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外 , 郑州一些农村还曾经时兴“青龙节”、“乞巧节”、“牲口节”、六月过小年等不常见的习俗 。农历二月二 , 民间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 , 俗称“青龙节” 。这天 , 农民要休息一天 , 不许挑水、动土 , 妇女不做针线活 , 怕动刀剪伤了龙体 。太阳未出来前 , 农民用草木灰撒成圆形粮囤 , 中间放上小麦、大豆、花生、芝麻等 , 口中念诵“大囤满、小囤流” , 祈求当年丰收增产 , 还用双手拿瓦片 , 边碰撞边念叨:“拼拼瓦、拼拼瓦 , 蝎子蚰蜒都没爪” , 祈求神灵保佑 , 使蝎子、蚰蜒、蜈蚣等毒虫不来侵袭 。中午饭都是吃捞面条 , 称为龙须面 , 祈求捞住富贵和健康 。这天人们还做些炒制食品 , 如炒花生、炒黄豆、爆米花等 , 有“二月二、吃炒豆”之说 。民间认为 , 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 , 煎饼是龙王的胎衣 。吃煎饼 , 是为龙王嚼灾 , 扔煎饼 , 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 , 为“乞巧节” , 在农历七月初六晚上 , 当地未出嫁的姑娘7人凑成一组 , 以应“七夕”之数 , 每人兑面兑物 , 为织女准备供品 。有的买葡萄、石榴、西瓜、枣、桃等7样瓜果 , 烙7张油馍或糖烙馍 , 包7碗小饺子 , 做7碗面条汤 , 还要单独包7个大饺子 , 饺子馅由7样蔬菜做成 , 内包用面做成的7样东西 , 像针、织布梭、弹花槌、纺花锭、剪刀、蒜瓣或算盘子等 。这7样东西 , 要能代表7位姑娘的心愿 。晚上 , 7位姑娘把供品摆在瓜棚下或清静的地方 , 焚香点纸 , 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 。念完祷语后 , 姑娘们分吃水果和小饺子 , 然后把油饼和大饺子放在竹篮内 , 挂在树上 。夜晚 , 7个姑娘一齐守夜 , 看守竹篮子 , 称为“守巧” , 目的是防止爱开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 , 把“巧”(大饺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 , 天刚刚蒙蒙亮 , 7个姑娘闭着眼睛 , 在竹篮内各摸一个大饺子 。谁摸出的饺子内包有针、剪刀 , 谁就是未来的巧手 。农历七月十五 , 农家称为“牲口节” , 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 。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 , 中午供奉在案桌上 , 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 。农家这天都要停止役使牲口 , 把供奉后的羊羔馍给牲口吃 , 也有给牲口喂精饲料的 , 晚上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 。民谣曰:“打一千 , 骂一万 , 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 。” 农历六月初一 , 民间有过小年的说法 。这时 , 麦子刚打下不久 , 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里摆上供桌 , 放上馍、桃、李等瓜果 , 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 , 斗上贴着红铯的“福”字 , 然后焚香燃炮 , 祈求秋季风调雨顺 , 五谷丰登 。之后 , 人们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做成的“杂烩菜” , 大人们在麦场里猜拳行令 , 孩子们嬉戏打闹 , 人们尽情地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
文章插图
郑州农村的民俗1、择吉送好饰新房
新人选择婚期称‘择吉’ , 征求双方父母意见后 , 礼节上男方父母要备礼品到女方家‘送好’ 。亲家正式见面 , 商定婚期并征求女方家长对婚庆筹划的意见 。男方开始装饰新房 , 进行婚前准备 。新人择吉最好选择有个性、特铯的婚期 , 避开扎堆结婚的日子 。每年四、五、九、十月份的公休日就是民间结婚的高峰期 , 挑选婚期时可以考虑避开 。这样的话 , 一切婚庆承办商(如饭店、婚庆公司、知名司仪等)的服务一般都可以优惠些 , 也容易订到 。择吉时可以参看:怎样挑选有纪念意义的婚期 。
2、红喜高悬满厅堂
婚日当天男方家、女方家、新房、典礼酒店、禧宴厅等都要贴‘喜’字(有的少数民族不贴) 。‘喜’字 , 家中室内可以提前贴 , 其它都是婚日当天贴 。室外‘喜’字也叫领路喜 , 一般要求贴好后 , 别人从社区门口顺着‘喜’字就能找到家 。
3、亲迎新娘不回头
婚日早晨新郎要率领迎亲队伍亲迎新娘 , 一般花车带头 , 礼车队随后 。新郎到娘家后 , 娘家人一般关门拒婿 , 新娘女友拦门为难新郎讨要红包、藏新鞋等 。‘不回头’是说‘结婚不走回头路’ , 去娘家迎亲和回酒店典礼的路线不能完全重复 , 此礼约定成俗 , 民风使然 。
4、正午以前拜花堂
‘正午’指中午12点 。民风认为正午前新人拜罢天地 , 大吉大利 。因此凡新婚 , 嫁娶婚礼仪式多在上午进行 。
5、大宴宾朋谢四方
婚礼结束后 , 中午大宴宾朋 , 答谢亲友来宾 。新人双双敬酒感谢 。
6、三天回门看岳丈
【河南郑州春节的风俗有哪些作文 河南郑州春节的风俗】婚礼三天后(第三天) , 新人回门看望娘家父母 , 也称‘归宁’或‘新女婿’回门 。娘家人一般设宴款待 。民间认为新人回门 , 午饭后不宜久留 , 太阳落山前赶回婆家吉利 。有些地方的祝寿仪式在早晨 , 有些地方则在中午 。这天 , 亲戚朋友要来祝贺 , 主人设宴招待来客 。为老人祝寿 , 客人亲友均要馈赠礼品 , 所送之礼叫“寿礼” , 如果是挂面称为“寿面” , 鸡蛋称为“寿蛋” , 红糖称为“寿糖” 。贺寿人有送寿幛、寿匾者 , 但切忌送钟表 , 因送钟与“送终”谐音 。寿日这天 , 屋内张灯结采 , 中间摆上方桌 , 桌上点燃两支红蜡烛 , 摆满寿果、寿酒、寿鱼等 , 墙上挂着寿星图、红铯寿幛和上写着“福如东海长流水 , 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寿联 。祝寿前要鸣放鞭炮 , 老人穿戴整齐 , 坐在上首 。晚辈们均整其衣冠 , 依次给老人磕头 , 恭敬地向老人献上寿果和寿蛋 , 老人则把这些食品分给众人同吃 , 参加寿宴时吃东西俗说是替老人“嚼灾” 。然后人们祝酒、品菜 , 共享天伦之乐 , 欢声笑语溢满寿堂 。老人到了66、73、84的年龄 , 晚辈给父母做的寿就比较特殊了 。/ 按旧俗 , 有些人做寿不从60岁开始 , 而是从66岁开始 。庆祝66岁大寿 , 是寿俗中最为隆重的一次 , 因为这个年龄 , 占了两个6字 , 象征着“六六大顺” , 老人和晚辈一般对此都很重视 。“六十六 , 娘吃闺女一块肉” , 这种习俗由来已久 。父母66岁生日那天 , 出嫁的闺女回娘家给父母拜寿 , 寿礼少不了一块肉 。这块肉 , 意味着女儿是父母身上的一块肉 , 女儿长大了 , 趁父母生日之时 , 买肉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虽然是买的肉 , 也象征着是割自己身上的肉 。买肉时不能计较肉的多少 , 须一刀割下来 , 以示儿女对老人的敬意 。有的儿女则购六斤六两肉为父母祝寿 , 还要蒸小馒头66个 , 请老人食之 , 别人不得分食 , 否则谓之“夺福” 。民间有“七十三 , 八十四 , 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 , 有的老人到了这个年龄 , 心情比较紧张 。做儿女的趁父母生日时 , 买条活鲤鱼让老人吃 。鲤鱼善“蹿” , 寓意这一“蹿” , 老人就过了难关 。这天的早餐 , 老人一定要吃鸡蛋 。鸡蛋煮熟后 , 女儿在天还未亮时 , 将鸡蛋拿到麦场上 , 骨碌几圈后 , 回家让父母躲在门后吃掉 , 称为“骨碌运气” , 说是吃了这鸡蛋 , 可以交好运 。祝寿作为一种古老的习俗 , 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 增进了长辈与晚辈的感情 , 体现出浓浓的亲情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郑州地区的礼仪、风俗 , 与中原各地的习惯大体相近或相同 , 但在很多细节上又有明显不同 。同类事情的办事习惯、方法、程序 , 即使在同一地方 , 甚至同一村庄中也存在差异 , 形成了“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的有趣现象 。就说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过年吧 , 过年在郑州是个比较大的概念 , 有的地方特指除夕腊月三十 , 有的特指新年正月初一 , 农村所说的过年则是指农历腊月下旬到正月上旬这段时间的统称 。这样 , 在过年的时间上就形成了明显的“分水岭”———除夕这天 , 大部分农村人就开始忙着过年了 , 很多地方的规矩 , 是除夕饭吃得越早越好 , 越早越有福 。而城里人仍在正常上班 , 他们是从正月初一才正式开始过年的 。“吃罢祭灶饭、就把年来办” , 农村的传统 , 腊月二十三祭过灶就着手准备过年了 。过年之前这段时间的日程如何安排 , 多年来也形成了古老的习俗 , 各个地方流传的有关此类习俗的顺口溜有多个版本 , 如一些地方流传的是:“二十四 , 扫房子;二十五 , 杀肥猪;二十六 , 蒸馒头;二十七 , 买豆腐 , 二十八 , 剃傻瓜(指理发);二十九 , 门对(指春联)有;年三十儿 , 吃扁食儿(指饺子);年初一儿 , 撅起屁股乱作揖儿(指互相拜年)” 。一些地方流传的顺口溜则云:“二十三 , 祭灶官;二十四 , 扫房子;二十五 , 磨豆腐;二十六 , 割块肉;二十七 , 杀只鸡;二十八 , 宰只鸭;二十九 , 买坛酒;年三十儿 , 贴门神儿”…… 过年时贴春联的习俗也不尽相同 , 有些地方在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就已将春联贴上 , 有的是在除夕这天贴春联 , 有人则是在正月初一才贴 。很多地方春联一般只贴门窗、厨房、猪舍羊圈等地方 , 但有的农村除了门窗外 , 在水缸、衣箱衣柜、车辆甚至连织布机、桌椅板凳上也要贴上春联 。拜年的习俗在郑州也有差别 , 大多数地方的人们是口头互致新年的问候和祝贺 , 有些地方则为鞠躬拜年 , 有些讲究传统习俗的地方采用的是磕头、作揖的礼仪 , 给长辈拜年时 , 男孩磕头、女孩作揖 , 称为“磕头礼” 。除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外 , 郑州一些农村还曾经时兴“青龙节”、“乞巧节”、“牲口节”、六月过小年等不常见的习俗 。农历二月二 , 民间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 , 俗称“青龙节” 。这天 , 农民要休息一天 , 不许挑水、动土 , 妇女不做针线活 , 怕动刀剪伤了龙体 。太阳未出来前 , 农民用草木灰撒成圆形粮囤 , 中间放上小麦、大豆、花生、芝麻等 , 口中念诵“大囤满、小囤流” , 祈求当年丰收增产 , 还用双手拿瓦片 , 边碰撞边念叨:“拼拼瓦、拼拼瓦 , 蝎子蚰蜒都没爪” , 祈求神灵保佑 , 使蝎子、蚰蜒、蜈蚣等毒虫不来侵袭 。中午饭都是吃捞面条 , 称为龙须面 , 祈求捞住富贵和健康 。这天人们还做些炒制食品 , 如炒花生、炒黄豆、爆米花等 , 有“二月二、吃炒豆”之说 。民间认为 , 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 , 煎饼是龙王的胎衣 。吃煎饼 , 是为龙王嚼灾 , 扔煎饼 , 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 , 为“乞巧节” , 在农历七月初六晚上 , 当地未出嫁的姑娘7人凑成一组 , 以应“七夕”之数 , 每人兑面兑物 , 为织女准备供品 。有的买葡萄、石榴、西瓜、枣、桃等7样瓜果 , 烙7张油馍或糖烙馍 , 包7碗小饺子 , 做7碗面条汤 , 还要单独包7个大饺子 , 饺子馅由7样蔬菜做成 , 内包用面做成的7样东西 , 像针、织布梭、弹花槌、纺花锭、剪刀、蒜瓣或算盘子等 。这7样东西 , 要能代表7位姑娘的心愿 。晚上 , 7位姑娘把供品摆在瓜棚下或清静的地方 , 焚香点纸 , 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 。念完祷语后 , 姑娘们分吃水果和小饺子 , 然后把油饼和大饺子放在竹篮内 , 挂在树上 。夜晚 , 7个姑娘一齐守夜 , 看守竹篮子 , 称为“守巧” , 目的是防止爱开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 , 把“巧”(大饺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 , 天刚刚蒙蒙亮 , 7个姑娘闭着眼睛 , 在竹篮内各摸一个大饺子 。谁摸出的饺子内包有针、剪刀 , 谁就是未来的巧手 。农历七月十五 , 农家称为“牲口节” , 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 。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 , 中午供奉在案桌上 , 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 。农家这天都要停止役使牲口 , 把供奉后的羊羔馍给牲口吃 , 也有给牲口喂精饲料的 , 晚上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 。民谣曰:“打一千 , 骂一万 , 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 。” 农历六月初一 , 民间有过小年的说法 。这时 , 麦子刚打下不久 , 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里摆上供桌 , 放上馍、桃、李等瓜果 , 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 , 斗上贴着红铯的“福”字 , 然后焚香燃炮 , 祈求秋季风调雨顺 , 五谷丰登 。之后 , 人们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做成的“杂烩菜” , 大人们在麦场里猜拳行令 , 孩子们嬉戏打闹 , 人们尽情地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
- 河南的春节风俗作文600字 河南过春节的风俗2020
- 河南省许昌的春节风俗
- 三星销量排行 三星销量排行榜前十名
- 河南省南阳市春节过年风俗
- 河南的饮食风俗传统有哪些 河南的风俗传统有哪些春节
- 河南春节特有的风俗 河南的过春节风俗
- 河南春节的风俗 河南特色风俗春节
- 河南焦作春节的风俗
- 河南永城春节风俗作文450字
- 中国春节的特色食物有哪些 河南有哪些特色春节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