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500人不舍昼夜,精细绘出病毒传播链条( 三 )


一条完善的“信息归结-派发-排查-分类处置-结果上报”的机制有序运转 。
更为精准
有人把流调的工作 , 比喻为“顺藤摸瓜” , 顺着确诊病例、密接、次密接 , 一层一级摸排下去 , 最终锁定所有潜在感染源 。
“流调工作 , 既不能漏掉一个 , 但也不能随意扩大范围 , 下大包围——这样不仅浪费宝贵的人力 , 也会给社会带来不必要的扰动 。 ”一名流调人员这样告诉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 高质量的流调工作 , 有助于决策层建立精细化的分级防控体系 。
据他介绍 , 此次疫情传播链条始终比较完整清晰 , 这为政府制定科学精准“分级分类”防控方案和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
成都市疾控中心应急办主任范双凤说:“我们需要非常迅速地控制疫情 , 并且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转 , 不能影响多数老百姓的生活 。 ”
她说 , 经历了2020年春季疫情 , 特别是2020年年底那轮本土疫情之后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疾控中心、成都市疾控中心 , 三家机构成立了联合的基因溯源平台 。 成都市疾控中心也引进了基因测序的仪器、设备 。 再遇到疫情 , 三家机构就可以“背靠背检测” , “就是所有样本来了之后 , 三家机构独立完成测序 , 再把独立完成的测序结果互相作比对 。 我们还要比对国家疾控中心的测序结果 , 包括和国家更大的样本序列库来进行比对 。 在这个过程中 , 我们来寻找这些样本之间的关系 , 以及和它们的‘上家’是什么关系……像这次成都本土疫情就是和西北疫情同源的 。 ”
“病毒不会凭空出来 , 它来自哪里 , 去了哪里 , 传播链条的清晰 , 意味着知道所有确诊病例感染的来源 。 这有助于我们评估疫情的走向 , 明白该如何去应对 。 ”范双凤说 , 具体到此轮疫情 , 成都确实做到了“传播链条清晰” 。 发现1号病例是阳性之后 , 各方面行动非常迅速 , 到现在能够说清楚整个事件是怎么演变的 。 同时 , 除了本身有基础疾病的两位高龄老人外 , 其他确诊病例刚刚发现时都是轻型或普通型 , 也说明他们是在病情发展比较早的阶段就被发现 , 没有进展到严重的临床状态 。

疫情|500人不舍昼夜,精细绘出病毒传播链条
文章图片

↑流调时调阅监控
而要做到传播链条清晰 , 首先是从流行病学调查上找证据 。 弄清楚每一个确诊病例是被谁感染的 , 是什么时候感染的 , 之后又接触了哪些人?再就是从实验室检测上找证据 。 前面的病例和后面的病例是否有关联?传播的源头指向哪里?通过基因测序 , 找到病毒之间父代和子代的关联 。 当这两方面的证据拼接在一起 , 我们就可以判断这是不是一个完整、清晰的传播链 。 成都26名病例的传播链 , 就是靠这两方面的证据拼接在一起的 。
更有温度
冲锋部队总是付出最多 。
战争时期是这样 , 抗疫也是这样 。 14天来 , 全市500多流调人员 , 几乎都是全天候“战斗” 。
特别疫情出现的头三天 , 是流调工作人员最忙的 , 他们几乎不眠不休 。 “那几天 , 90%的人连续熬通宵 。 ”锦江区和高新区疾控工作人员如是说 。
成都市疾控中心副主任王成 , 已经10多天没到办公室了 。 “他都在一线跑 。 ”他的同事说 , 11月3日 , 成华区报告1例新冠肺炎病例 , 王成第一时间奔赴现场 。 作为成都市疾控中心驻成华区负责人 , 他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 。
“前几天 , 熬了好几个通宵 。 我们在这个岗位上就没有早晚、假期的概念 。 ”11月14日清早 , 采访人员面前的王成取下眼镜 , 揉了揉眼睛 。 稍后 , 他低头看了看手机 , 工作群的消息不断闪动 , 还有很多事情等待他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