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脓毒症患者目标体温控制,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二 )


大脑和心脏等重要脏器对体温升高特别敏感。虽然潜在的机制尚不清楚,但体温升高与多种形式的脑损伤不良后果相关[17]。因此在脓毒症患者发热尤其是高烧时,进行适当的降温措施以保护大脑和心脏等,对温度升高敏感的重要脏器是十分必要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表明[18],利用物理降温方式控制发热对于脓毒症的短期治疗是安全的,并能降低血管加压剂用量和早期死亡率。
然而临床上对发热的脓毒症患者是否要进行退热治疗仍存在争议。最近一项对8项随机研究(1507例患者)和8项观察性研究(17432例患者)进行Meta分析发现,退热治疗并未显著降低成人脓毒症患者的28天住院死亡率[4]。Brit Long等人通过Meta分析也发现,退热治疗对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影响甚微[5]。之前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探究了退热治疗对1425例重症患者的死亡率的关系,发现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或对乙酰氨基酚进行退热治疗可使脓毒症患者的28天死亡率增加[19]。不过这可能跟退热药物副作用有关,物理降温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2、脓毒症的亚低温疗法
低温对脓毒症患者大脑等重要脏器具有保护作用。近来亚低温治疗已慢慢成为脓毒症治疗新的研究方向。在动物实验水平已有实验证明亚低温对脓毒症的治疗作用[20]。利用雄性SD大鼠进行盲肠结扎和穿孔制作脓毒症模型,实验组大鼠进行低温(34 ℃)处理10 h再温热2 h后与常温处理的对照组进行对比,发现脓毒症大鼠模型中的治疗性低温与较低水平的循环IL-6和HMGB1相关,且毛细血管渗漏和组织水肿较少。小鼠脓毒症模型的研究也证实了治疗性低温对皮质氧合作用和线粒体功能起到保护作用[21]。在临床研究方面,李立浩等对73例5岁以下的严重脓毒症患儿进行34-36 ℃低温处理48~120 h后发现,患儿的心功能和肝功能得到改善[22]。不过2018年一项大型随机对照实验结果显示,亚低温治疗(32-34°C)并不能降低脓毒症患者死亡率[23]。目前亚低温对于脓毒症的治疗作用还主要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尚需更多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
3、脓毒症的体温控制目标
对于发热的脓毒症患者,在临床上是否需要降温、降到何种程度,是降温到一个适度发热的状态还是要降温到正常体温,是否需要降到更低以进行亚低温治疗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因此,寻求一个对脓毒症患者最有利的目标体温范围以指导临床医生对脓毒症患者进行目标性体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脓毒症患者中,发烧的高能量成本将可能加剧危及生命的后果,有时控制体温是必要的。有研究认为,发热脓毒症患者降温到正常体温(36.5-37℃)是有利的[18]。但也有研究发现,对ICU脓毒症患者进行退热并不能降低死亡风险[24]。王小亭等人的研究也显示[25],发热难治性感染性休克患者控制核心体温至正常范围(核心温度
四、结语与展望【 icu|脓毒症患者目标体温控制,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带来不利影响】体温异常是脓毒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绝大部分脓毒症患者都会伴随着发热,也有小部分患者会出现低体温。传统观念中,发热通常被认为可以预示更高的生存率。但对于脓毒症患者,发热带来的高能量消耗可能严重影响预后,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ICU中,控制发热已在脓毒症患者中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常规治疗的一部分。但相继有报道显示,对于脓毒症患者,无论是药物退热还是外部降温都可能并无益处,甚至有增加死亡率风险。因此,目前对于脓毒症患者的发热,是否需要退热治疗仍存在争议。不过争议的产生可能与降温的目标不一致有关。是否存在一个最有利于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体温范围将是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