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头晕眩晕,走出“晕”的误区

晕、昏、眩……傻傻分不清
“医生 , 我头晕……”
“您怎么晕呢?是晕 , 还是昏?眩晕吗?”
“啊 , 我……就那样晕 。 ”
门诊接诊头晕病人开始的对话一般是这样的 。
面对“晕” , 我们词穷 , 是因为“头晕”虽然熟悉常见 , 但它作为专业术语 , 确实复杂 。
研究表明前庭系统病变是导致头晕眩晕的重要原因 , 专注于研究前庭疾病的跨学科国际组织巴拉尼协会 , 于2009年将前庭症状分为眩晕、头晕、姿势性症状和前庭-视觉症状 。
认识头晕眩晕,走出“晕”的误区
文章图片
晕并不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症状 , 有明显的主观差异性 , 我们临床上对于“晕” , 实际上分为头晕、头昏、眩晕三种 。
头晕是指空间定向能力受损或障碍的感觉;
头昏是指头脑不清晰感或头部沉重压迫感 , 通常与自身运动无关联;
眩晕是指没有自身运动时感到的自身运动感觉或是在正常头部运动时感到的扭曲的自身运动感觉 。
头晕、眩晕两者可同时存在 。
头晕就是头晕晕的、不稳感 , 像晕车、轻微醉酒一样 。
头昏就是脑袋昏沉或迷糊不清醒的感觉 , 像没有睡醒觉一样 。
眩晕就是感觉自身或周围环境物体在旋转、摇晃、漂浮 , 天旋地转的感觉 。
头晕、眩晕的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等伴随症状明显 。
“晕”的病因多种 , 表现多样 , 不同的“晕”往往意味着不同的疾病 , 学习“晕”的概念 , 可以在专科医师的引导下 , 向医生准确地描述“晕” , 以及发生、发展变化和伴随症状 , 将有助于医生尽快明确诊治方向、对因治疗 。
认识头晕眩晕,走出“晕”的误区
文章图片
该不该就医呢?
病例A:25岁的年轻人 , 头晕1周 , 前来就诊 。 起病后自行在网上查 , 觉得就是没休息好 , 后来又发现像“颈椎病” , 觉得自己年轻 , 调整一下就恢复了 。 结果1周了 , 还是晕 , 上网搜“是不是脑梗中风?” , 心里开始发紧了 。
赶紧到医院指挥医生 , “别问这多的 , 那些检查我都不做 , 我要做核磁 , 我要排除脑梗” 。 头部核磁结果出来了 , “正常的 , 没有急性中风病灶” , 说什么都不愿继续检查和治疗了 , “我要去做理疗” 。 1周后患者再次来到诊室 , “医生我晕还没有好 , 睡眠也不太好 , 晕也不想去参加活动……” , 瞬间有点emo了 , 病人逐渐变成慢性头晕影响生活质量了 。
病例B:67岁老年人 , 有高血压病史 , 头晕、眩晕1周就诊 。 一开始起病后症状不重 , 患者自认为“眩晕症发了” , 老毛病 , 扛一扛 , 自己吃点眩晕的药就会好的 。 结果症状逐渐加重 , 开始出现走路不稳、右边手脚麻木 , 前来求治 。 头部核磁共振提示右侧小脑半球急性脑梗死 , 头颈部动脉硬化改变 , 右侧椎动脉闭塞(见下图) , 但急性期溶栓时间已过 。
认识头晕眩晕,走出“晕”的误区
文章图片
认识头晕眩晕,走出“晕”的误区
文章图片
头晕眩晕发了 , 该不该就医呢?无论是A或B哪种情形 , 都需要到专科门诊规范诊治 , 有时还需要积极住院治疗 。
认识头晕眩晕,走出“晕”的误区】青年人 , 某搜在手 , 百事不愁 , 是不理智的行为 , 容易把急性病拖成慢性病;老年人 , 怕麻烦 , 凭经验 , 扛一扛 , 轻症容易酿成重症 。
头晕、眩晕病人长期得不到规范治疗 , 迁延不愈 , 容易转化为慢性头晕 。
约50%急性前庭疾病在病后3-6年期间转变为慢性持续性头晕 , 长期影响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