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神外:拥抱互联网,做有温度的“最强大脑”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通过借力互联网 ,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正在朝着“打造世界神外品牌”的方向不断努力 。
撰文|汪航
身为“70后”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鸿祺的学习能力一点不输年轻人 。
医学博士毕业后 , 出于对脑科学的好奇 , 他前往美国、法国、奥地利、日本等多家医学中心学习前沿技术;医疗援外期间 , 他和团队从零开始 , 为当地患者做手术并搭建起医生培训体系;脊髓血管病发病率低、研究者少 , 他便迎难而上 , 3000多例的手术量至今无人超越……
在“高精尖”的神经外科扎根近30年 , 近些年张鸿祺又“钻研”起了互联网 。 在他的带动下 , 科室的90名医生几乎全部“触网” , 覆盖好大夫在线等互联网医疗平台 , 以及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社交平台 , 使“宣武神外”的品牌深入人心 。
在外界看来 , 拥抱互联网对年手术量过万的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来说并不是“必选项” , 但张鸿祺却觉得 , 互联网打破了医疗资源地域限制 , 推动了医疗资源的高效配置 , “全面触网”是科室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
宣武神外:拥抱互联网,做有温度的“最强大脑”
文章图片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鸿祺
神经科学的“最强大脑”
北京西南二环外有一栋科幻感十足的大楼 , 因外形酷似人的大脑 , 被称为“颅脑大厦” 。
这里是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所在地 , 也是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工作的地方 , 内设345张床位、13间专用手术室 , 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神经外科诊疗设备 , 包括顶级手术显微镜、术中磁共振设备、术中血管造影机、立体定向机器人等 。
在中国神经科学领域 ,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被誉为“最强大脑” , 由“中国神经外科之父”赵以成教授于1958年创立 , 也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发祥地之一 。
对内而言 ,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不仅是临床和科研高地 , 也是培养神经外科人才的摇篮 。 1959年至今 , 科室通过承办全国神经外科医师进修班、神经放射医师进修班等方式 , 为全国累计输送了2000多名神经外科医生 。
放眼国际 , 科室与世界知名神经外科中心和大师建立了密切合作 , 主办过世界神经外科大会和世界神经介入大会 , 并作为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授权的世界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培训示范中心 , 为全球56个国家的300多名神经外科医师提供专业培训 。
经过64年的不懈发展 ,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已经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医疗、教学、科研中心 , 设有儿童神经外科中心、伽马刀中心等10个亚专业组 , 25个诊疗组和39名主诊医师共同构成了一个能提供现代神经外科所有亚专业医疗服务的医疗团队 。
2021年 , 他们做了10467台手术 , 手术量高居全国同类科室前三 , 是名副其实的“最强大脑” 。
宣武神外:拥抱互联网,做有温度的“最强大脑”
文章图片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团队
给患者更好的就医体验
2016年 , 46岁的张鸿祺接替导师凌锋教授 , 成为新一任科主任 。
作为医生 , 他长期从事脑与脊髓血管病的外科和介入治疗 , 是同时熟练掌握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治疗两项技术的神经外科专家 , 被同行称为神经外科领域里的“双栖坦克” 。 张鸿祺曾坦言 , 成为神经外科的领头人对他来说有压力 , 也有挑战 , 但自己会像处理一台复杂的血管手术般全力以赴 , 将科室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神经外科中心 。
而世界一流科室不仅体现在临床和科研实力上 , 患者就医体验也非常重要 。 “医患之间不仅是职业关系 , 患者对医生会有一种感情的寄托 。 站在患者的角度 , 如果大夫给他治完病就很难再联系上了 , 患者一定很焦虑 , 但作为医生来说 , 要保证生活和工作的有序化 , 不可能把电话给所有患者 , 医患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新的‘长连接’的通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