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谦|走进疼痛门诊的人们

10月18日是第17个世界镇痛日 , 10月18—24日是中国镇痛周 。 疼痛 , 可能是人一生中体验最早、最多的主观内在感觉 。 当这种感觉持续堆积或急性烈性发作 , 不少人会选择到疼痛门诊寻求帮助 。 近日 , 采访人员来到中日友好医院疼痛门诊 , 记录这里的医患和他们的故事、感受——

朱谦|走进疼痛门诊的人们
文章图片

01
一忍再忍VS一疼就来
上午9时 , 来自辽宁的60多岁的王女士推门走进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会长、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的诊室 。
“工作的时候意外撞到了后腰 , 然后就一直疼 , 全身都疼 。 ”艰难而缓慢地落座后 , 王阿姨描述起病情 。
年过60岁 , 工作?樊碧发略有疑惑 , “撞伤多久了?”
“2002年1月撞的 , 快20年了!”王女士回答 。 近20年与疼痛相伴的日子 , 随着她的讲述被慢慢揭开:开始只是撞击处疼 , 很快痛感扩散到全身 , 甚至导致头疼、牙疼 。 向前弯腰超过30度就会疼 , 能向后或向左右两侧无痛感活动的角度更小 。 站着疼 , 坐下更疼 , 打个喷嚏也疼 。 晚上上床疼 , 翻身更疼 , 整宿整宿疼醒 。 试过记录疼醒的次数 , 结果一晚20多次 , 基本相当于没睡 。 试遍了口服止痛药、推拿按摩 , 几乎都不管用……“所以这次专门来北京看看 。 ”王女士说 , “我真的太难受了 。 ”
耐心地触诊、检查活动状况、询问病史后 , 樊碧发开了影像检查单以进一步诊断 , 并开了几种止疼外用药 。 “每次用一种 , 然后下次来告诉我哪种用上效果好 。 ”樊碧发叮嘱 , “疼痛拖了这么多年 , 不可能一下子治好 , 要有耐心 , 一步步来 。 ”
王女士出门后 , 74岁的刘奶奶一进门就热情地打起招呼:“樊主任 , 还认得我吗?十几年前我神经根疼 , 就是您给瞧好的 。 ”刘奶奶打开话匣子就滔滔不绝 , “现在又开始疼了 , 这个月疼了两回啦!”
樊碧发扶着刘奶奶 , 请她按指示做动作 。 弯腰到哪儿开始疼?刘奶奶一下弯到双手快触地 , 不疼 。 后仰呢?不疼 。 坐下、站起呢?不疼 。 走路呢?好着呢!晚上睡觉呢?也不疼 , 现在哪儿都不疼 。 那啥时候疼?就这个月疼了两下 , 就赶紧来了 。 樊碧发笑了 , 给老人开了止疼膏药 , 叮嘱家属再观察一段时间 。
一前一后两名患者 , 一名面对疼痛一忍再忍 , 没有及时规范治疗;一名则稍有不适就赶快就诊 , “区别就在于后者有过疼痛科就诊经验 , 知道疼痛科能做什么 , 长期疼痛不能靠忍 。 ”樊碧发说 , 门诊中这样的患者对比非常常见 , 这提示镇痛治疗普及度不高 , 公众认知度仍然不足 。 “专设中国镇痛周开展各种宣教活动 , 就是要让更多患者了解疼痛科 , 了解镇痛治疗 。 ”
【朱谦|走进疼痛门诊的人们】
朱谦|走进疼痛门诊的人们
文章图片

02
十七八岁降到不足十岁
9岁的患者小睿走进诊室时 , 疼痛科朱谦主任医师有点儿意外 。 在这个患者以成年人居多的房间 , 出现一名胖乎乎的、小学四年级男生 , 确实有些特别 。
“孩子怎么不舒服了?”面对朱谦的提问 , 小睿说出一串答案:头晕、头疼、脖子疼、后脑勺疼 , 有时候还会眼睛胀疼 。
听到这里 , 朱谦心里略略有底:“平时运动多吗?在家玩不玩手机?作业多吗?”“玩!天天捧着玩!恨不得钻手机里!”小睿妈妈说 , “当然 , 还上补习班 , 作业也比较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