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为什么现在“专家”越来越成为一种贬义词了?( 三 )


可是事实就是:#退伍军人自杀人数增多#更吸睛 。
这个数字被引用 , 被广泛引用于各种反战宣言 。
最后 , 网民也不无辜 , 过于自恋的当代人 。
在《专家之死》中 , 作者把每一个人群都怼了一遍 , 包括我们 。 说实话 , 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
比如人性 。
我们天生就是喜欢猎奇 , 喜欢看标题党 , 尽管一边骂 , 但是下一次看到类似的标题 , 还是会点击进去 。 当#专家建议#成为一种流量密码时 , 我们还是会点击进去 , 边骂着边加深我们对“专家“的刻板印象 , 然而我们关注的是那些令人窒息的专家发言 , 而那些真正专家提出的正确建议 , 脑回路比较正常的建议 , 我们会自动忽略 。
现在人变得更浅薄和浮躁 。 很多人只看标题和摘要 , 连文章和视频都没看全 , 就开始喷了 。 这点笔者作为写文章的深有体会 , 很多时候读者只是看了个标题或者看错了 , 就开始喷作者水平不行 。 笔者想辩论都不想 , 因为与这样的网友对喷 , 没有意义 。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比他人愚蠢 。 这话看起来挑衅 , 其实是正确的 。
有一种心理学效应叫“达克效应” 。 达克效应告诉我们 , 越愚蠢的人 , 越是会高估自己 , 不觉得自己无知 。 说句公道话 , 我们其实都容易高估自己 。 如果你让大家给自己的才能打分 , 你听到的答案会是“平均水平以上” , 也就是说 ,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嗯 , 高于平均水平 。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为什么现在“专家”越来越成为一种贬义词了?
文章图片
最后一个:证实性偏见 , 这个词的意思是:当我们觉得一个想法正确时 , 我们会寻找相关证据来证实这个想法 , 如果这个想法是一个偏见 , 就更要命了 。 事实来来去去 , 人们想记住什么就记住什么 。 所以 , 谁想进行理性辩论的话 , 只会被证实性偏见搞到筋疲力尽 , 因为这种偏见使得论据和理论不可证伪 。
正如那句话: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 “专家之死”的路上 , 没有人是无辜的 。
03
怎样从“专家之死”中逃离?
《专家之死》一书中列举了专家之死的恶果 , 比如社会信任成本的增加 , 专家和民众的恶意螺旋 , 损害公众参与到真正公共议题的讨论中 , 甚至会像上面列举的反疫苗运动一样 , 损害公众自身的身体健康 。
那么我们该怎么从“专家之死”的恶劣影响中逃离出来呢?
因为“专家之死”的原因涉及到很多层面 , 解决方案也有很多 , 这里笔者仅仅列举出书中对我们普通人的建议:
1、要试着摆脱信息茧房 。
现在互联网为了用户留存 , 拼命依照算法给你推荐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 久而久之 , 我们接触的信息会越来越单一 , 就像蚕吐出的丝一样 , 把自己包裹起来 , 丧失了对真实世界的感知 , 只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 , 对不喜欢的事情选择性失明 。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为什么现在“专家”越来越成为一种贬义词了?
文章图片
由此会产生偏见、傲慢、群体的撕裂 。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摆脱信息茧房呢?
作者的方法:要给自己来一顿营养均衡的新闻餐 。 要关注主要报纸 , 至少看两三个新闻台 , 订阅至少一份(在线或者其他)至少一份与自己平时观点相左的期刊 。
2、对互联网上的信息保持一丝警惕 。
按照作者的话来说 , 互联网让百花齐放 , 但大多数花却散发着臭味 , 包括一些随心所欲的博主在那痴人说梦 , 天马行空的阴谋论 , 还有团体精心策划的运动 , 内里包裹的却是虚假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