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关掉父亲的心脏起搏器后,写了一本书( 三 )


平鑫涛于2019年去世 , 根据平鑫涛生前遗愿 , 不发讣闻 , 不设任何追悼仪式 , 仅在简单家祭后火化花葬 。 琼瑶写道:鑫涛 , 你解脱了!我 , 也放下了 。 尽管如此 , 作为公众人物 , 琼瑶面临这类问题 , 遇到的麻烦比凯蒂的母亲 , 只多不少 。
女儿关掉父亲的心脏起搏器后,写了一本书
文章图片
无论是琼瑶 , 还是凯蒂的经历 , 都将“临终关怀”这个充满矛盾与敏感的问题再一次抛出
——当自己最亲近的人躺在病床上弥留 , 到底是选择让他在医疗器械的帮助下继续与疾病苦斗 , 还是让他安静和轻松地与这个世界告别?
凯蒂在《伪善的医疗》中认为 , 回答这个问题前 , 得认真审视过度医疗 。
像凯蒂父亲这样的情况 , 在加护病房可能会延长10天的生命 , 这不仅仅是32万3000美元的医疗成本 , 凯蒂写道:
“(那么)他咽下最后一口气的地方完全没有家的温暖……围绕在他身旁的 , 会是一群熟知他血液指数和氧气浓度 , 却连他的名字都几乎叫不出来的医护人员 。 ”
她调查得知 , 美国医疗保险一年5600亿美元的医疗支出 , 其中四分之一主要花在人生的最后一年 。
在父母去世之后 , 凯蒂通过走访医疗公司业务代表、不同科室医生以及汇总研究数据 , 追溯自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蓬勃发展的医疗产业 , 分析医疗产业的基本运作模式 , 研究高龄患者接受介入式手术的死亡数据 , 并结合美国联邦医疗保险支付制度 , 考察医疗与科技、商业发展的关系 , 带读者反思医疗的限度 。
凯蒂从掌握的数据中了解到 , 四分之三的美国人和他们的祖先一样 , 无不希望在家里离开人世 , 但目前却仅有四分之一的老年人如愿以偿 , “讽刺的是 , 在20世纪初只有穷人和无家可归的人才会在医院结束生命” 。
她于是发问:
医疗措施是帮人活下去还是害人死不了?什么时候该对医生说“不”、说“够了”?
在中国 , 这样的情况已经得到注意 ,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路桂军 , 也是该医院的安宁疗护团队负责人 。 路桂军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介绍 , 病人如果知道病情的话 , 有排前三位的需求:
不要让我痛苦地死、不希望孤独地死和希望有尊严地死 。
女儿关掉父亲的心脏起搏器后,写了一本书
文章图片
纪录片《人世间》中 , 上海某医院临终关怀病区
但选择临终关怀并没有那么容易 。
据文献显示 , 在中国只有不到1%的病患会接受临终关怀 。
人们往往忌讳谈论“死亡”相关话题 , 北京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主任李英介绍:
“只有10-15%的病人能接受自己的临终状态 , 绝大多数都不能面对死亡;家属中 , 60%能面对晚期肿瘤病人的去世 , 40%不能 。 ”
路桂军也说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下 , 当亲人得了绝症 , 医生和亲友往往会瞒着病人 , 病人不清楚自己的病症 , 最后干脆就不问了 。
更重要的是 , 当自己所爱之人弥留之际 , 人们会本能地希望他们能够多留在这个世界上多哪怕一秒 。 选择保守治疗 , 一定程度上便是等同于不再努力延长亲人的生命 。 当自己在治疗方案上签字的那一刻 , 好似为自己的亲人亲手按下了死亡键 。
但凯蒂还是通过自己的记录与调查 , 在《伪善的医疗》中走出了“父亲的刽子手”的心理阴影 。
她认识到 , 当下医疗在抗生素、疫苗、洗肾技术上的进展 , 乃至于建立急救系统等措施 , 帮助老年人得以一再从原本要命的健康危机中幸存下来 。 只是死神诡计多端 , 即便死亡无法像武装分子一般长驱直入 , 却依旧肆无忌惮地对人体掀起一场消耗战:视线模糊、关节僵硬、心跳减速、血管阻塞、肺与胃肠功能退化、肾脏衰弱、肌肉与大脑萎缩 。 而帮助这些老人的重担大多落在他们的老年妻子与中年女儿身上 , 其次才是儿子、看护、疗养院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