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采访人员张冰清通讯员方序来鑫萍
浙大二院医学遗传科病房门口 , 刚从精神科回来的琳琳(化名)母女遇到了主治医师刘功禄和护士长包营晓 , 母亲手上拿着刚测完的心理量表评分 。
“焦虑的分下降了不少 , 抑郁还是有点高 。 ”
“慢慢来 , 这才第三次治疗 , 后面会一点点好起来的 。 ”
这样的对话 , 在遗传医学科病区经常发生 。 病区负责人、医学遗传科党支部书记吴志英教授说 , 这里的病人大都患有神经遗传方面的罕见病 , 罕见病因其稀少又被称为“孤儿病” , 他们在饱受病痛折磨的同时 , 通常也伴随严重的心理创伤 。
“所以我们在诊疗中会尤其注意患者和家属的情绪 , 加入心理疏导 , 希望他们的内心不要像孤儿那样孤单无助 。 ”
文章图片
浙大二院医学遗传科党支部
亲戚随意一句关心
她却认为是在嘲笑
20岁琳琳长得眉清目秀 , 但一双大眼睛总是刻意躲闪旁人的目光 , 不愿与人交流 , 偶尔说几句话 , 语速比同龄人缓慢许多 , 听起来颇有些费劲 。
她是一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 , 最近正在浙大二院接受第三次排铜治疗 。
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 , 铜障碍会引起肝硬化和脑变性疾病 , 常表现为运动障碍、步态异常、讲话困难、吞咽障碍等症状 。
琳琳是12岁那年确诊的 , 当时她因鼻血不止到当地医院就诊 , 检查发现血小板降低、肝功能异常 , 才查出这个隐藏在基因里的罕见病 , 开始服药治疗 。
随着疾病的进展 , 她不仅开始出现肢体、语言上的症状 , 连情绪也在无形之中被操控、扭曲 。
进入高中 , 她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 最后只能辍学在家 。 期间 , 她曾尝试去驾校学车 , 但肢体的僵硬又让她不得不放弃 。
一次 , 家里一个亲戚聊天时问起 , “你学车学得怎么样了?”一句随意的关心 , 却一下子戳中了她敏感的内心 , 她瞬间情绪崩溃:他是不是在嘲笑我?大家是不是都觉得我特别没用?为什么我什么都做不好?
那次之后 , 她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 , 情绪时常在抑郁和躁狂之间交替变换 。
捕捉患者的点滴情绪
治疗中加入心理处方
今年年初 , 琳琳肝豆状核变性的症状明显加重 , 开始出现言语模糊、双手抖动、咀嚼费力、流口水等情况 , 当地医院推荐到浙大二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
第一次门诊时 , 吴志英就觉察出小姑娘情绪上的消极和低落 , “罕见病不仅稀少 , 而且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的治疗 , 这个过程极其折磨人的意志 , 所以我们在门诊、查房时一定会‘察言观色’ , 留心患者和家属的情绪变化 。 ”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头颅磁共振显示 , 琳琳的两侧尾状头部、壳核、丘脑及中脑背侧多发异常信号 , 说明肝豆状核变性已经导致了脑部病变 。
吴志英解释说 , 她的双相情感障碍 , 一方面和长期患病累积的精神压力有关 , 另一方面代谢性脑病也会加剧情绪的问题 。
考虑到母女俩是从外省赶来的 , 她叮嘱病房的医护优先安排床位 , 尽量减少她们等待的时间 。 很快 , 琳琳就住进了医学遗传科病房 , 进行排铜治疗 。
住院期间 , 主治医生刘功禄安排了一次多学科联合会诊(MDT) , 邀请精神科医生评估琳琳的精神状态 。 那次的评估结果“惨不忍睹” , 焦虑和抑郁的分值都极高 , 于是临床治疗加入了镇静催眠类药物 , 并辅以心理疏导 。
- 辽宁通报最新疫情情况!沈阳这个区推进“场所码”扫码管控
- “春菜”本地销,“秋菜”往南运|村级蔬菜生产基地找到致富路
- 为什么说全麻手术就像是身体“死”一次一样?不妨多了解下
- “身体好”的人会突然患癌?“病秧子”却和癌症无关?为何会这样
- 身上有这3种异味,可能是疾病的“信号”,看看你有吗
- 医师节|放弃休息日,两年筛查出200多人次肝病患者,他们想把“小心肝”项目推向全国
- 坚持做“金鸡独立”的人,寿命会更长吗?不妨看看
- “吃瓜群众”太给力!各方协助上演爱心接力 七十万斤滞销西瓜不到5天卖光
- 中年女性为何衰老快?很多是“节俭”造成的,如何改善?
- 服用安眠药“自杀”没痛苦?别被电视剧误导,最后15分钟痛不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