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俞针刺方向 肩中俞针刺方向


脾俞针刺方向 肩中俞针刺方向

文章插图
脾俞在背部,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是脾气转输,输注之所,又是治疗脾病之重要腧穴 。下面来看看脾俞针刺方向以及针刺的作用 。脾俞针刺方向取穴法:俯卧,平第11,12胸椎棘突间水平,背正中线与骶棘肌外侧缘之间的中点(背正中线旁1.5寸) 。
简易取法: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 。由第2腰椎往上摸3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指,中指)处是穴 。
进针方向:从背侧向腹侧直刺,与背面成90° 。
进针深度:取俯伏或俯卧位,向内斜刺1.0-1.5寸 。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有酸,麻,胀感,并向腰部放射 。
脾俞穴穴位层次解剖1.皮肤:由第11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 。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
3.背阔肌:该肌由胸背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6,第7,第8颈神经组成 。
4.下后锯肌腱膜:下后锯肌由第9,第10,第11肋间神经及肋下神经支配 。
5.竖脊肌(骶棘肌):该肌由脊神经后支节段性支配,到穴区肌肉的神经主要是第11,第12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
竖脊肌的深面有横突棘肌等背部小肌肉,腹腔内对应肾上腺,肝(右侧),脾(左侧)等 。
针刺脾俞的作用脾俞穴为脾之背俞穴,乃脾气输注背部之处,具有益气养血,温阳健脾,和胃降逆,祛湿利水,消食化滞之功,是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要穴 。本穴还能祛湿通络,现代常用脾俞穴来治疗胃溃疡,胃下垂,神经性呕吐,肠炎,痢疾,肝炎,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小儿夜盲,荨麻疹,背痛诸症 。
脾俞常用配伍疗法1.配胃俞,中脘,天枢,内关,足三里,公孙,针刺补泻兼施,脾俞,中脘可灸,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治疗脾胃虚寒之呕吐,呃逆,吞酸,胃痛,腹痛等 。
2.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或补泻兼施,补益脾胃,如配中脘,关元俞,天枢,足三里,太白,治疗脾虚泄泻,完谷不化;配中极,天枢,中脘,治疗脾虚邪留肠胃之痰饮;配足三里,四缝,太白,治疗脾虚食积之小儿疳积 。
3.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或补泻兼施,可灸,温补脾肾,如配肾俞,关元,水分,足三里,太溪,治疗脾肾阳虚之水肿,鼓胀;配肾俞,关元,天枢,上巨虚,太溪,治疗脾肾阳虚之泄泻;配胃俞,肾俞,关元,复溜,治疗气虚阳微之噎膈;配肾俞,膀胱俞,关元,三阴交,治疗脾肾亏虚之劳淋 。
4.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或平补平泻法,补益肺脾,如配肺俞,太白,太渊,治疗脾肺两虚之咳嗽,气喘;配肺俞,气海,足三里,治疗脾肺气虚之小儿遗尿 。
5.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益气养血,如配胃俞,足三里,治疗气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头之头痛,眩晕;配膈俞,肝俞,关元,三阴交,治疗血枯经闭;配膻中,乳根,足三里,治疗气虚血少之乳汁不足;配大肠俞,胃俞,天枢,足三里,治疗气血不足之便秘 。
6.配胃俞,中脘,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针刺补泻兼施,中脘可灸,温中化湿,治疗寒湿阻遏之阴黄 。
7.配心俞,足三里,三阴交,神门,针刺补法,补益心脾,治疗心脾两虚之健忘,失眠,心悸,眩晕等 。
8.配关元,归来,三阴交,隐白,针刺补法,益气止崩,治疗气虚崩漏 。
9.配肝郁,膈俞,太冲,针刺泻法,行气化瘀,治疗气结之癥瘕积聚 。
10.配膀胱俞,小肠俞,中极,三阴交,针刺泻法,清热利湿固精,治疗湿热下注之遗精 。
针刺脾俞注意事项脾俞穴区内侧肌肉丰厚,向内斜刺较为安全;穴区深面及外侧肌肉较薄,直刺或向外斜刺易刺穿胸壁进入肋膈窦内,甚至伤及肝脏或肾脏等重要器官 。
【脾俞针刺方向 肩中俞针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