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春秋笔法,请举例 什么是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历史典故?
春秋笔法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指的是写文章的时候通过比较隐晦或暗喻的方式写出那些不应该坦承在大众眼前的一些问题所在 。这在古代主要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为了不给统治者造成负面的影响,也为了天下黎明能够安居乐业、天下太平 。春秋笔法是一种语言使用的艺术,不着痕迹的表达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但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 。
众所周知,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晚年的时候,他和弟子们编撰了《春秋》,在编写一些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的时候,孔子暗含褒贬,并没有在明面上说出是非好恶,而是通过细节描写、及修辞的手法及材料的筛选呈现出来,比较委婉而微妙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后世人为了整理孔子的《春秋》,多有注释《春秋》的内在含义与指向,特别涉及礼的一些细节最多 。这便叫做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 。
其实这很容易理解的,孔子作为一个历史的记载者,他不免会碰到历史中很多的人物事件,而这其中肯定不乏有奸吝小人、欺世盗名之徒,孔子肯定不能直言不讳的照本宣科,而是选择性的用大众都可以接受的方式尽量委婉的写出来 。但这也不是撒谎,而是影射暗喻相结合,只有这样,既尊重了事实,又抒发了自己的观点 。这叫委婉的陈述和评论,有目的的选择 。
虽然孔子这样的“春秋笔法”为后世人对历史发展的研究有些误导,但他这样的做法也能被后人深深理解,也是他的良苦用心,是他的大智慧,才想出这个《春秋笔法》的妙招,直到现在文人们都会或多或少的互相的解嘲而哈哈一笑呢 。

什么是“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是指在宣传材料的选择上注意褒贬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
1、词语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
2、注释:
子夏,孔子弟子 。以才思敏捷,文学著称 。所以,孔子经常跟子夏探讨文学创作 。孔子身后,大多儒家经典是由子夏传下的 。但就写《春秋》而言,孔子是不肯让子夏发表意见的 。
扩展资料:
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 。后世史官所遵循的修史原则、方法以及指导思想都是在这一时期确立的 。"春秋笔法"是孔子编修春秋的指导思想 。孔子编修《春秋》的实践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论述,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
"春秋笔法"一直是研究孔子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议题,人们对于其探讨也是争论不休 。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它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对于学者们研究历史文献的书写演变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春秋笔法的意思:
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称“微言大义”,在叙事时暗含褒贬,委婉的表达作者的倾向 。左丘明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 。
英文解释
techniques of chun qiu writing
【解释】: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
【示例】: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 。
◎鲁迅《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曲折的文字
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
译文: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共同商量的地方,就不独自决定判词 。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建议一字一句 。弟子们听孔子授讲《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凭的是这部《春秋》,而怪罪我也凭的是这部《春秋》 。”(史家讲求秉笔直书,但孔子却利用不太明显的字眼等隐讳的写法,暗暗将自己的主观看法加入其中,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后世对此有褒有贬 。)
子夏,孔子弟子 。以才思敏捷,文学著称 。所以,孔子经常跟子夏探讨文学创作 。孔子身后,大多儒家经典是由子夏传下的 。但就写《春秋》而言,孔子是不肯让子夏发表意见的 。
文学解释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 。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
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春秋》 。《春秋》,鲁国史书 。相传为孔子所修 。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 。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 。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
如“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 。子言伐之何也”,既然已经杀掉了他(关其思),就没必要再用对人的谦称--“子”了

什么是春秋笔法,请举例
“春秋笔法”,汉语成语,拼音是chūnqiūbǐfǎ,意思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
举例:
1、春秋笔法运用中较知名的诸如三个表示杀的动词:“杀、弑、诛”,这个例子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因为杀指无罪而杀,弑指以下犯上,诛则指有罪、有理而杀 。文中用诛而不用弑,就是暗示作者认为杀商纣王是因其有罪该杀,而并不是以下犯上 。这是春秋笔法中比较知名的动词上的例子 。
2、“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死的不同用法这里体现的就是“婉而成章”的春秋笔法,意在委婉、避讳 。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现象 。
什么是春秋笔法,有什么特点
春秋笔法是指在宣传材料的选择上注意褒贬 。孔子修《春秋》所采用的方法是“笔”和“削” 。
“笔”是在原来《春秋》的记录上加添,“削”是对原来的《春秋》的记录删减 。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微言大义”,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
孔子做司寇时,判词若有可以与人商量的地方,就不独自决定 。至于作《春秋》,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高足弟子子夏等也不能建议一字一句 。孔子说:“后代了解我凭的是这部《春秋》,而怪罪我也凭的是这部《春秋》” 。
扩展资料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
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笔法

什么叫做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汉语成语,拼音是chūn qiū bǐ fǎ,意思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
中文名
春秋笔法
外文名
Autumn and Spring style
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
拼音
chūn qiū bǐ fǎ
快速
导航
成语出处
成语用法
成语解释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1]
成语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1]
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指曲折的文字
示例
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春秋笔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