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近十年来我国新发现的一种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 , 伴有消化道症状、肝肾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的一类传染病 , 部分患者病情较重或进展速度快 , 出现严重不可逆的凝血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等其他神经系统受侵犯表现 , 进而可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
文章图片
01新型布尼亚病毒具有泛嗜性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严重威胁健康
近十年间我国多地及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均报道了一种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疾病 , 此类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或抗体 , 我国第一次命名其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 研究认为此种疾病由虫媒传播所致 。
目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报道病例数增多 , 病死率有上升趋势 , 针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暂无特效治疗方式 , 对很多家庭带来一定的健康威胁及经济压力 , 现阶段此病仍是一种公共健康威胁疾病 。
1、病原学
新型布尼亚病毒是一种负向的单链RNA病毒 , 具有泛嗜性 , 1975年从乌干达西部的布尼亚韦拉被分离出并命名 , 其为虫媒病毒中最大的一科 , 包括了四个动物病毒属及一个植物病毒属 , 其中四个病毒属又包括汉坦病毒属、布尼亚病毒属、白蛉病毒属、内罗毕病毒 。
研究人员用此种病毒感染犬的巨噬细胞样细胞 ,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 发现细胞病变效应 , 即细胞的形态从圆形细胞更变为细长型细胞 ,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 , 结合核苷酸测序 , 认为新型布尼亚病毒为属于布尼亚病毒科 。
文章图片
新型布尼亚病毒直径约80-100nm , 分为三个分段RNA , S、M、L三段 , 编码依赖RNA的RNA聚合酶、细胞膜糖蛋白、核衣壳蛋白以及非结构蛋白等 , 三个分段的基因尺寸分别为6368bp、3378bp、1746bp , 且基因组两个末端碱基排列互补 , 故其结合后可呈环状结构 。
其中汉坦病毒属多由啮齿动物传播 , 如常见的肾综合征出血热 。 其余多由节肢动物传播 , 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被证实在多种蜱类中存在 , 但已有研究表明长角血蜱可作为其传播载体 。
2、流行病学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于我国湖北以及河南省的农村首次报道 , 但在我国安徽、湖北、江苏、浙江、山东等多个省份均有报道 , 大多于每年3月至11月发生 , 流行期为每年5-7月份 , 研究表明每年5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 监测人群普遍易感 。
文章图片
多项研究表明患者年龄分组多为老年人 , 人群多为居住于丘陵或山区、林区的农民 , 发病前多有野外或田间作业史 , 部分患者有采茶史 , 另部分患者有明确蜱虫或虫叮咬史 , 有研究认为研究此种疾病中 , 长角血蜱可能在传播过程中起作用 。
尚有报道称气溶胶、粪便、血液、体液密切接触等均可引起疾病传播 。 国内及韩国部分专家对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 研究表明环境温度、海拔、气候、森林覆盖率以及长角血蜱的密度可能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
3、临床特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的 , 多以发热为首发表现 , 与其他可以以发热为首发表现的疾病如肾综合征出血热、败血症、疟疾等鉴别有困难 。 其主要表现为类流感样症状、胃肠道症状 。 胃肠道症状如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 。
- 上海昨日“0+0”,14区已公布本周核酸筛查安排;今冬新冠疫情走势如何?
- 义乌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9·23”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情况
- 【妇产要闻】我院召开“中国首例”卵巢组织冻存移植婴儿诞生一周年新闻发布会
- 拾荒老人故宫外捡破布,当窗帘来御寒,20元卖当铺,现价值超4亿
- 花费3.2亿元治癌还是输了,乔布斯抗癌8年离世,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 新一代机皇一加6发布提前,真正的不将就
- 淋巴瘤|新型人工血管:破解再狭窄难题,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刚刚发布!9月补助又大幅提升了,符合条件的抓紧申领!市民赶快领取
- 轨迹公布 紧急寻人!9月22日陕西新增2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 “迪庆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生态文明建设专题丨李启雷回答记者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