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拿59%的奥数冠军,可却无人能拿“数学诺贝尔”奖,差在哪了

中国能拿59%的奥数冠军,可却无人能拿“数学诺贝尔”奖,差在哪了
文章图片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 ——张载
我国的奥数起步相对较早 , 在1985年就已经开始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 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了35年 。 在这35年期间 , 中国人所取得的世界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冠军的次数占比59% 。 理论上讲 , 中国奥数冠军 , 如此之多 , 也证明了中国数学是非常厉害的 , 可是有一个奖项 , 中国人却始终拿不到 , 这就是被称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 。
菲尔兹奖 , 象征着什么?
诺贝尔奖创立以来 , 其奖项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学科 , 具有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学、和平事业以及经济学等六个奖项 , 唯独缺少诺贝尔数学奖 。
数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 , 哪怕是文学创作 , 也离不开数学的支撑 。 化学、物理等各项学科更是如此 , 离开了数学寸步难行 。 数学如此重要 , 却没有得到诺贝尔奖的青睐 , 主要原因是和诺贝尔自身对数学的忽视是有关的 。
中国能拿59%的奥数冠军,可却无人能拿“数学诺贝尔”奖,差在哪了
文章图片
诺贝尔本人的众多发明完全是建立在自己的想象力基础之上和数学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 基于这样的原因 , 诺贝尔对于数学并不看重 , 也就没有设立数学奖 。 直到1936年 , 以加拿大数学家菲尔兹命名的菲尔兹奖才开始颁奖 。
在不久以后 , 这个奖项成为了全世界最为著名的数学家奋斗的目标 , 其含金量就相当于数学中的诺贝尔奖 。 随着菲尔兹奖逐渐被认可 , 声誉得到不断提高 , 权威性不断增强 , 人们已经习惯性的认为 , 菲尔兹奖是国际上最高的数学奖 。
由于菲尔兹奖主要是从全世界的顶级青年数学家中评定和遴选 , 菲尔兹奖对于青年人来说含金量要更高 。 和奥数冠军相比 , 菲尔兹奖才是真正衡量数学成就的标志 。
中国能拿59%的奥数冠军,可却无人能拿“数学诺贝尔”奖,差在哪了
文章图片
如果说奥数比赛是一场闭卷考试 , 用菲尔兹 , 就是一场开卷考试 , 主要考量的是青年数学家在数学上的贡献 , 而这些贡献是
基于数学家们对数学的孜孜不倦研究 , 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 。
奥数冠军和菲尔兹奖有何联系?
如果说奥数冠军是针对青少年的 , 那么菲尔兹奖就是针对青年的 , 两者之间其实是有一定的联系 。 一般得过菲尔兹奖的人 , 在青少年时期 , 也会获得过奥林匹克冠军 , 但是得过奥林匹克冠军的人 , 并不一定会得菲尔兹奖 , 这在我国表现得尤其突出 。
我国从首次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开始 , 直到去年已经包揽了20个冠军 , 占比估计奥数总冠军的59% 。 按照常理推算 , 在数年以后 , 这20个冠军当中 , 至少应该会有一个人能够获得菲尔兹奖 , 而事实上却始终没有人获得这一奖项 。
中国能拿59%的奥数冠军,可却无人能拿“数学诺贝尔”奖,差在哪了
文章图片
在这些冠军中 , 有两人是最有可能获得菲尔兹奖的 , 分别是宁铂和柳智宇 。 此二人 , 皆堪称为罕见的数学天才 , 当时也名噪一时 , 一个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破格录取为少年班成员 , 一个被保送到北京大学 。
后来宁铂和柳智宇最后都选择出家 , 遁入空门 , 没能为中国拿下菲尔兹奖 。 而2018年获得菲尔兹奖的德国数学天才彼得舒尔兹 , 和柳智宇就是同一年参加奥数比赛的人 。
为什么奥数冠军如此多的 , 却无一人能摘下菲尔兹奖的桂冠?
文章开头引用的张载名言:“人若志趣不远 , 心不在焉 , 虽学无成” , 就是最好的解读 。 学生为何会学奥数 , 这个问题的答案 , 家长远远要比学生更为清楚 。 在80、90年代 , 乃至于21世纪初 , 奥数一直以来都是加分项 , 家长们让孩子学习奥数的功利性 , 已经淹没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