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大医为民——协和百年的历史跨越( 二 )


面对每天接待万余名患者的“超负荷”状态,协和从来没有放弃努力。
2015年起,协和推出自主开发的App和自助机,开通门诊检查检验一站式预约;2021年,“北京协和医院互联网医院”作为北京首家互联网医院获批,让各地患者从“奔协和”转变为“问协和”。
200余人的导医队伍帮助患者顺利就医,设立“温馨小屋”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安宁疗护”带给患者最后一程的温暖,内镜中心飘荡着舒缓优美的小提琴曲缓解患者紧张情绪……爱的甘霖,洒在协和每一个角落。
协和|大医为民——协和百年的历史跨越
文章插图
9月16日,北京协和医院的老专家出席庆祝大会。当日,庆祝北京协和医院建院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协和医院学术会堂举行。100年来,北京协和医院致力于攻克医学难题,培养医学人才,提供优质健康服务,为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新华社采访人员 张玉薇 摄
登“险峰”、闯“禁区”——“严谨、求精”创奇迹
在医学探索征途中,协和创造了数不清的“第一”——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由中国人命名的肾性骨营养不良;
成功实施中国第一例食管癌外科治疗、第一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通过临床结合基础研究,对垂体瘤的诊治从几近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闯别人闯不进去的“禁区”,靠的是什么?是协和医者“三基三严”的科学精神和历久弥坚的创新精神。
自建院至今,协和完整保存了400多万份病案。这是中国现代病案管理的开端,也是中国医院病案史的奇迹。
尽管不少纸张已经泛黄,但病案字迹工整、文辞流畅、记录翔实,时而缀以手绘疾病图谱,成为协和人鲜活的“教材”和珍贵的医典。流淌在协和人血液中的“严谨、求精”,在一字一句一描中彰显无遗。
没有留下鸿篇巨制的张孝骞,医生们将他视为一个时代的高峰。一次又一次的诊疗“奇迹”,映照的是他“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严谨态度。
一些与他共事的大夫始终记得:晚年的张孝骞右眼几近失明,左眼一米以外就看不清人。他小心吃力地记着笔记,字还是不知不觉写串了行……
从医60多年,50多个小本子记录患者的点点滴滴。遇到疑难病例,张孝骞随口就能指出某时某病房某患者与此类似,患者似乎从未离开他身边。
曾有不少人想从小本子中探求医道秘诀,他淡淡地说:“一个医生不管他的本领多么高,他对病人病情的了解是无止境的。”
“大医”的严谨被奉为圭臬,“求精”的精神薪火相传。
心胸外科学家吴英恺,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病床必须是洁白而平展的;外科病人皮肤上不能有胶布的痕迹;切皮得是一条完整的直线,缝合的每一针都必须均匀流畅。
窗户开成一条线,枕头和水壶朝一个方向摆齐,大扫除连病床轱辘都要擦得干干净净,重症监护等30余个专科领域的500多名专科护士为患者奉献更优质的护理服务……协和护理事业发展中,“求精”无处不见。
“临床不离床”,以问题为导向,协和人不断攻坚克难——
宋鸿钊院士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将绒癌从死亡率90%改善到根治率90%;邱贵兴院士带领骨科团队提出的特发性脊柱侧凸“协和分型”将脊柱失平衡发生率由“King分型”的13.2%降至2.7%……
协和持续向疑难病、急危重症及罕见病诊治的“珠峰”发起挑战——
成立27个门诊疑难病会诊专业组,建设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多学科诊疗模式遍地开花……一步一个脚印,协和处理疑难病症的能力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