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 让幻想照进现实

如今 , 虽然人类对自然的探索范围已经达到“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 , 但对于大脑 , 这个重量仅占人体总重量2%的器官 , 却知之甚少 。 近年来 , 全球对于脑科学的研究如火如荼 , 我国的脑科学研究者也在这场科技角逐中崭露锋芒 。 从脑信号读取到意念控制 , 脑科学研究正在不断打破人们的思维边界 。
研究脚步
向“终极疆域”前进
在众多科技领域中 , 脑科学无疑是最尖端、最前沿的一个 , 它被称为生命科学的“终极疆域”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朱君明介绍 , 脑科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 ,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
认识脑包括脑的结构与功能、脑神经与网络系统、脑的进化与发育、大脑的工作方式与原理等 。
保护脑主要包括促进脑发育、预防脑损伤、治疗脑疾病、延缓脑衰老等方面 。
开发脑开发未知功能、提高脑的运用效率 , 以及通过类脑研究 , 模拟脑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 尤其是模拟人脑的信息处理机制 。
创造脑即通过构建大脑仿真系统 , 开发脑型计算机 , 打造以数值计算为基础的虚拟超级大脑 。
如今 , 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早已充分认识到脑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 相继启动了各有侧重的“脑计划” 。 2013年 , 美国提出“通过推动创新型神经技术开展大脑研究计划” , 探索人类大脑工作机制、开发大脑不治之症的疗法等 。 同年 , 欧盟启动“人脑计划” , 通过超级计算机技术模拟脑功能 , 以实现人工智能 。 2014年 , 日本科学家发起神经科学研究计划 , 旨在通过研究灵长类动物高级大脑功能的神经网络 , 以获得对人类大脑信息处理和疾病的新见解 。
“与欧美、日本的‘脑计划’相比 , 中国‘脑计划’更为全面 。 ”朱君明介绍 , 中国“脑计划”从认识脑、保护脑和模拟脑三个方面 , 形成“一体两翼”的总体布局 。 “一体” , 即以研究脑认知的神经原理为主体 , 比如 , 大脑的本质是什么 , 大脑是如何思考、学习、记忆的 。 “两翼”中 , 一翼是研发重大脑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自闭症等)的诊治、预防新手段 , 另一翼则是脑机智能新技术 , 例如脑机接口等 。
脑科学 让幻想照进现实
文章图片
脑机接口
从科幻走向现实
科幻电影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人类通过意念操控庞大的机械战甲 , 或是控制机械假肢活动 。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 , 这些人们想象中的场景逐渐变为现实 , 大众也开始对遥不可及的脑科学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 。 而脑机接口就是使梦想走向现实的一项重要技术 。
朱君明解释 , 脑机接口是在人脑与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间建立交流和控制的通道 , 绕过了神经和肌肉组织 , 直接将大脑与外部世界连接起来 , 使人通过“意念”即可控制外部设备 。
脑机接口可分为植入式与非植入式两大类 , 前者虽然有一定手术创伤性及可能的手术并发症 , 但其采集到的脑电信号在信号质量、稳定性等方面都远远优于非植入式脑机接口 。
“在医疗领域 , 目前临床应用比较广泛、成熟的脑机接口技术是人工耳蜗 。 人工耳蜗的工作原理就是将声音转换为电信号 , 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恢复或重建患者的听觉功能 。 ”朱君明介绍 ,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 , 通过脑机接口还可实现“意念控制” , 能帮助高位截瘫、脑卒中后偏瘫、渐冻症等患者 , 借助外部设备 , 重建肢体运动功能 。
所谓“意念控制” , 其实是通过植入电极 , 采集脑神经发出的电信号并进行解码 , 将“意念”提取出来 , 转化为如机械手臂等外部设备的动作指令 。 “2020年 , 浙江大学脑机接口临床转化研究团队成功地让一位72岁的高位截瘫患者‘意念控制’机械手臂 , 完成了握手、饮水、在电脑上打麻将等一系列动作 。 ”朱君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