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文章图片
【陈志南:从医者的职业本源是对生命的珍视】他原创性发现炎-癌相关分子CD147在癌进展中的多时相、多阶段和多节点的调控机制;首次发现恶性疟疾、COVID-19等重大感染性疾病入侵宿主细胞受体及其与配体相互作用的致病机理;研发的新靶点自主抗体药物和免疫细胞治疗产品居国际领先;建立了抗体人源化及产业化、转基因模式动物药物评价体系、免疫细胞重编程等关键技术平台……他就是空军军医大学国家分子医学转化中心主任陈志南 , 长期从事细胞与分子医学基础和转化研究 , 为肿瘤、心脑血管和代谢性等重大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作出了贡献 。
【听医者讲述】
已到古稀之年的陈志南院士还坚守在教研第一线 , 一年有一半是在实验室度过的 , 正是凭着对科研的执着追求 , 才结出了今天的累累硕果 。 ——访谈人缪露
1979年 , 我从第四军医大学毕业 , 留校在原训练部病理教研室做教研工作 。 刚到病理教研室 , 就受到师长们的热心指点和老师刘彦仿教授的精心教导 , 他们帮助我掌握病理专业基本技术 , 熟悉病理工作任务 , 了解病理研究发展趋势 , 使我很快对肿瘤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明确了自己的学术发展方向 。 教研室领导对我的专业发展也非常重视 , 派我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学习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技术 , 这在当时还是一项突破性的免疫学新技术 。 我在研究所一年多的学习经历 , 收获特别大 , 让我感受到了基础研究的强大吸引力 , 也带给我步入生物药物领域的灵感 。
从医者 , 其职业本源就在对人的生命的珍视 。 为了让更多罹患“不治之症”的人 , 能够随医学的发展而得到救治 , 生命得以挽救 , 就必须有医学科研人员在基础医学研究 , 在对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研究上 , 殚精竭力 , 勤耕不辍 。
学习归来 , 我承担了组建单抗实验室的重任 。 在那个年代 , 实验仪器设备不具备高通量技术能力 , 都是靠人工一个一个去做检测 , 需要耗费大量时间 , 我一年365天全年无休 , 每天在实验室培养细胞 , 工作12到16小时 , 看到自己精心培养的杂交瘤细胞在培养板里一天天生长出来 , 我特别开心 。 就这样 , 3年来 , 克服了重重困难 , 做了几万个克隆 , 终于获得了在肝癌组织高表达、正常组织低表达的单抗 。 每当回忆起那段刻骨铭心的日子 , 我都万分感慨:“成就属于敢于探索之人、乐于奉献之人、踏实肯干之人 。 ”
要想把基础医学科研做好 , 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 , 但想到这样能让更多人愁眉得展 , 千万家庭喜笑颜开 , 我觉得吃再多苦也值得 。
我加快了抗癌研究的脚步 , 发起了抗癌攻坚路上的新冲锋 。 20世纪80年代 , 王大珩等4位院士提出发展高技术研究 , 获得当时国家领导人的批准 , 中国的“863计划”从此诞生了 。 1991年 , 我幸运地拿到了“863计划”生物领域课题 , 并担任该课题组组长 , 与另外两名同志一起开展攻关 。 由于当时实验条件有限 , 研究地点就放在了一个三层小楼的两三间实验室 。 虽然设施简陋 , 但是丝毫不影响我们研究热情 , 白天查资料、做沟通、碰思想 , 晚上点灯熬夜搞科研 , 浑身上下都充满着干事创业的激情 。
条件苦、工作累 , 这些对我们而言都不算什么 , 最头疼的事情就是研究没有进展 , 两年时间过去了还出不了结果 , 大学的领导和同事都希望我们早日取得研究成果 , 我们研究团队的压力很大 。
- 从便秘和腹泻的选穴上就可以看得出穴位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 中风|从牙疼到离世仅一周!男子牙疼难忍,医生:糟了!这是败血症
- 智绘品牌:从0到1,传统企业做大健康消费品的7个方法
- 一身傲骨,从不巴结别人的星座,有自己的个性,最讨厌阿谀奉承
- 缺乏维生素C会患坏血病,为什么爱斯基摩人从不吃水果却没事?
- 肺炎|发挥中医药优势,降低密接者转阳性率
- 这对“CP”可不兴磕!医生专家:防治糖尿病可从减轻体重开始
- 96岁英国女王如何养生?每天五餐,偏爱坚果,正步走半小时,一生体重从不超标
- 身体健康,“养血”优先,从3个方面入手调理,建议收藏试试
- 胰腺炎|68岁老人常吃“1物”,骨密度从0.8到了3.5,腿不疼、骨质疏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