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育智:走出诊室才能更好地理解疾病

陈育智:走出诊室才能更好地理解疾病
文章图片
陈育智 , 儿童哮喘专家 , 首都儿科研究所变态反应科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 , 曾任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顾问及推广委员会委员 , 亚太地区儿科呼吸变态反应免疫学会委员(APAPARI)、过敏性鼻炎对哮喘的影响(ARIA)委员会委员 , 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前组长、顾问 。 87岁的她将一生奉献给儿童哮喘防治工作 , 将哮喘专科知识传授给千余名儿科医生及基层医生 , 至今仍坚守在儿童哮喘防治的第一线 。
【听医者讲述】
她把儿童哮喘的规范化管理当作使命 , 耄耋之年仍不辞辛劳 , 用爱心、细心、耐心解患儿呼吸之痛 , 安父母忧虑之心 。
——访谈人杨舒
1953年 , 我考取北京医学院 , 5年后 , 毕业分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 , 也就是现在的首都儿科研究所(以下简称“首儿所”) 。 开始从事儿童哮喘 , 还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 。
那时 , 中国现代儿科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 , 已成为一个基础分支齐全的综合学科 , 并开始逐步走向世界 。 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 , 哮喘患者的气道由于炎症反应导致气道收缩、分泌物增加 , 管壁肿胀、增厚 , 平滑肌增生 , 导致气流不畅 。 当哮喘发作时 , 患者即便用力呼吸 , 气体仍无法顺畅地通过气管进入肺部 , 这极有可能酿成悲剧 , 急性发作患者治疗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 。 但那时 , 大多数国人还不认识哮喘这个疾病 , 哮喘患儿发病时上不来气、极其痛苦 , 却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药物 。 在治疗上 , 医生常常只会用平喘药或全身口服或静脉激素治疗 , 但越用副作用越明显 , 与目前吸入激素治疗完全不同 。
我虽已年近50 , 但在导师张梓荆的引导下 , 作出了一个决定——专攻儿童哮喘 。 为了钻研哮喘治疗 , 我先是到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短期地学习了一些变态反应最基本的知识 , 1982年又到澳大利亚皇家儿童医院做访问学者 。 那时 , 澳大利亚在哮喘的防治方面已开展了气雾剂和雾化的治疗 , 病人的管理上也实现了“小病看家庭医生 , 大病进医院”的双向转诊模式 , 这令我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
1983年 , 学习结束 , 我带着两个雾化泵、几个峰流速仪、几瓶支气管舒张药物回到了首儿所 。 又从国内采购了过敏原检测器械、肺功能仪和试剂 , 我和几位轮转医生、一位护士 , 共同把哮喘门诊的工作开展了起来 。 哮喘治疗关键在于规范化 。 那时 , 我们接诊时常发现 , 部分家长对哮喘疾病的认知较浅 , 经常在患儿脱险后 , 自主停药 。 面对这样的情况 , 我们只能不停追着家长和患儿 , 一遍一遍地加以劝告 , 不得擅自停药 。
待到哮喘门诊规范建立 , 时间已过了5年 。 我观察到 , 哮喘的孩子只增不减 , 除了过敏体质、遗传因素 , 环境中的过敏原也必须重视 。 因此 , 我和同事们决定走出诊室 , 展开最基础的调研 。 过去30多年 , 我有幸担任过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组长 , 做过3次全国流行病学调查 , 为哮喘防治工作提供了一些全面、可信赖的儿童哮喘发病原因及患病数据调研结果 。 我们还制定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 , 使约80%以上的患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过敏性疾病 , 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 。 这些年 , 在我们的帮助支持下 , 民航总医院、八一儿童医院、清华长庚医院、首钢医院等近10家医院也相继开设了哮喘门诊 , 这些门诊都尽量不使用抗生素 , 采用吸入治疗及综合管理的方法取得很好的疗效 。 民航总医院一直坚持哮喘患儿的全程规范化管理 , 并在儿童保健门诊开展了儿童生长发育的全程管理;八一儿童医院的哮喘门诊仅开设半年 , 输液率就降到了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