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心脏真的受不了疯狂减肥?

    08年有媒体报道,一名16岁少年张某猝死,其父母认为死因与减肥训练营的超强训练有关 。而早前港星惠英红的哥哥惠天赐因减肥过度在北京寓所猝死,更是引发大众对减肥猝死的关注 。一起看关注一下为什么减肥会对心脏有影响 。张某暑假期间被其父送到某健身俱乐部进行减肥训练,并与之签订了为期45天的减肥协议 。与张某同在一个减肥组的米某介绍,他们每天要接受五六个小时的强化训练,训练强度很大,而早饭主食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小馒头,午饭只有大约一两左右的米饭,菜和主食的量差不多,但是菜除了清蒸就是水煮 。张父说,儿子没有心脏病史,在减肥之前,该俱乐部专门为参加减肥的营员们进行了健康查体,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但儿子却在经历了41天减肥之后丧命,他认为儿子的死与减肥有关,与超强训练有关 。    这里,我们不对张某之死说三道四,只对超强训练加节食减肥导致猝死谈谈看法 。不少人曲解了“控制饮食+运动”的减肥方法,将其“演变”成节食甚至绝食加超强运动 。这不,刚过去的国庆长假,又有报道一女性市民,裹着保鲜膜在家疯狂运动,四天只喝了几瓶矿泉水,结果晕倒在地 。饥饿加超强运动,正是“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无异于催命 。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在日本,39岁以下运动猝死者的死亡原因主要为急性心功能不全、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病,而40岁以上者则几乎全部死于冠状动脉硬化 。从国外报道40岁以下运动时发生心肌梗死的病例可以看出,剧烈运动和比赛引起的占多数 。上海对40例运动性猝死者的研究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体育课和训练课,多为体育达标测试 。多数研究显示,运动性猝死与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有一定关系 。特别是年轻人发生心性猝死,超负荷运动常常是主要诱发因素 。    心脏劳累怕缺氧    超强训练时最劳累的是心脏,人体其他肌肉可以轮流交替运动,心肌不行,没有谁能替换它片刻 。心脏必须一刻不停地跳动,而且,运动越激烈,它跳得越“欢” 。心脏每次跳动都靠氧和营养物质“燃烧”(生物氧化)提供能量 。而心肌与骨骼肌不同,不能承受氧债,因此,剧烈运动需氧量急剧增加时,心肌最容易缺氧,而导致心肌梗死 。这正是年轻人心肌梗死发生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    心脏挨饿也难活    即使没有任何实在(器质性)疾病的心脏,在缺少营养物质(主要是葡萄糖)时也难以完成心跳功能 。饥饿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发生心力衰竭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格林韦博士的研究表明,每天的食谱所提供的热量若低于600千卡时可危及心脏,轻者发生心率改变,重者有导致突然死亡的危险 。600千卡是多少?它需要150克纯葡萄糖完全燃烧的能量 。用三两干面粉做成的大馒头,吃进人体内恐怕也难以转化成这么多能量 。维持正常成人的生命活动和日常工作,需要1800千卡的能量摄入 。处于生长发育快速期的青少年,所需能量要比这多得多 。    心脏最怕酸    这里说的酸是酸性内环境 。人体内环境应保持恒定的酸碱度(pH值)7.35到7.45之间,这种弱碱性的内环境最适合人体细胞的生存和完成生理功能 。机体长期饥饿时,会分解自身的脂肪和肌肉组织,产生大量酸性物质;特别是在激烈的缺氧运动时,会造成乳酸、尿酸、脂肪酸等酸性产物堆积,致使体液pH值下降,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心肌酶系统对酸中毒特别敏感 。酸中毒严重时,心脏会停止跳动 。    心脏怕紊乱    心脏的功能是靠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和恒定内环境来保持稳定的 。如果这些调节系统的某个环节发生问题,心脏的最初反应就是跳动紊乱,医学上叫心律失常 。比如人在过度紧张和激烈运动时,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血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心跳加速,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导致心肌缺血,从而引起心律失常或心肌梗死;心脏对血液中各种电解质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动十分敏感,尤其是对血钾、血钠、血钙等离子的浓度 。几毫升的氯化钾静脉注射就可让心脏停跳,置人于死地 。低钾、低钙同样也可造成心律紊乱或心脏骤停 。人在饥饿状态,摄入的无机盐本来就不足,再加上反复呕吐、腹泻,丢失体内大量离子,怎会不导致电解质失衡?发生心跳骤停猝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少人觉得,许多心脏问题似乎是预先查不出来的,尤其是年轻人 。所以,这就要求人们特别注意有关心脏问题的蛛丝马迹:心脏的生长发育情况,心血管系统有无先天缺陷;个人体质和耐力情况,特别是对运动或劳动的耐力;有无病毒感染、心肌炎、风湿病病史;有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症等病史或迹象 。    专家认为,猝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尤其是年轻人的猝死 。如果对受训人员实行严格查体,筛掉带有潜在危险因素的成员;增强受训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施加过大压力;避免使用违禁药品和未经科学证实的食谱;避免频繁、长时间、超强度训练和运动,此类猝死将会大大减少 。(以上内容仅授权家庭医生在线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为什么心脏真的受不了疯狂减肥?】家庭医生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家庭医生在线;媒体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