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淋巴瘤治疗总会“柳暗花明”( 二 )


本书编写组适时推出了这部科普书籍 , 围绕淋巴瘤的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 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帮助公众全面而系统地了解淋巴瘤 。
本书分为七个部分 , 前四个部分重点介绍了大家关心的淋巴瘤发病率、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及预防措施等问题 , 并对一些错误观念进行了纠正 , 后三个部分对淋巴瘤患者诊断、治疗、康复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
作为科普书籍 , 本书以大众最关心的问题为编写依据 , 以问答的形式表现 ,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淋巴瘤相关知识 。 如在淋巴瘤的临床表现这一章节 , 为向公众描述淋巴结的硬度 , 书中写道:“正常淋巴结质地柔软 , 触诊时的感觉犹如嘴唇的质地;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 , 质地坚硬 , 触诊时的感觉犹如鼻尖的质地;淋巴瘤以及转移癌引起的淋巴结肿大 , 质地坚硬 , 触诊时的感觉犹如额头的质地 。 ”读者仅靠文字描述便可明晰不同形式的淋巴结触诊的区别 。
“救救淋巴瘤”
前不久 , 朱军搬进了新办公室 , 门牌号从“99086”换成了“211” 。 七八年前 , 朱军把自己原来位于9层的办公室门牌号改成了“99086” , 谐音“救救淋巴瘤” 。 当患者站在生命的悬崖边时 , 他曾无数次拉住他们的手 。
30多年前 , 当他作为第三军医大学(现陆军军医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走进301医院血液科时 , 淋巴瘤只是血液科里极其弱小的一个分支 , 诊断不明确 , 没有特效药 , 生龙活虎的小战士送进来 , 医生却无能为力 , 只能眼看着他一天天衰弱 , 直至死去 。 朱军说 , 淋巴瘤病区因为归类为内四病区 , 被同事戏称为“累死病区” , 累而不得 , “那种沮丧的心情太让人挫败了” 。 如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办公室的门牌号“99086”是他作为临床医生直抒胸臆的呼喊 。
而现在的“211” , 朱军觉得也很好 。 他说 , “211工程”是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 , 这个数字已经成了一个代号 , 代表着我们对国家科技、文化等事业发展的愿景 。 “新的变化 , 也是新的要求 。 ”朱军希望 , 自己带领的淋巴瘤科能在行业中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 , 自己也能从一个好的淋巴瘤医生出发 , 帮助科室和医院站到更高的平台 , 催生更强的能力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本书副主编宋玉琴对淋巴瘤诊疗有同样的感受 。 在所有恶性肿瘤中 , 对淋巴瘤的治疗最能带给她心灵上的慰藉和成就感 。 她说 , 如果她注定要在肿瘤领域里“折腾” , 那么淋巴瘤一定是不二之选 。 “淋巴瘤的治疗最是充满希望和乐观 , 你会发现总有柳暗花明的时候 。 ”宋玉琴如是说 。
近二十年来 , 随着我国医学科技的进步 , 新型药物和新型治疗方法的不断涌现促进了淋巴瘤治疗模式的更新 , 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 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实现了“活得更长、活得更好”的目标 。 根据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诊治经验 , 淋巴瘤患者经过规范化治疗后 , 5年生存率高达65% 。
“当然 , 我们也要看到 , 淋巴瘤的规范化诊断治疗在全国范围内做得还不够充分 , 人们对淋巴瘤的认知还有很多误解 , 健康生活方式等预防措施仍有不足 , 这些制约因素势必会影响我国淋巴瘤整体的诊治能力和治疗效果 。 ”朱军表示 ,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 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 , 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不但要治病救人 , 而且要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 也就是把关口前移 , 加强科普宣传工作 , 真正做到“上医治未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