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为什么叫金陵:南京为什么不成十朝古都

南京六朝古都只说主要的南京为什么叫金陵,而且是给南京添光,亮牌子的,不可能把一些不重要的王朝加在一起,就像十三朝西安一样,只说它是周秦汉隋唐古都,其余都不知道 。

南京为什么叫金陵:南京为什么不成十朝古都

文章插图
【南京为什么叫金陵:南京为什么不成十朝古都】南京和北京,是后来兴起的,它和长安和洛阳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 。南京按理说比北京要早得多,它的六朝古都也是由此而的名,这也引来众多王朝纷纷踏至而来,有五代十国的南唐,明洪武朝,南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 。它是无非就是仗着它是六朝古都的缘故才移都于此,所以六朝古都为什么对南京影响深刻,原因就是它很久远而且有了深深的烙印,无论是唐宋诗词都对六朝古都着重描写,在文学上的影响也提高了南京过去的地位 。
南京为什么叫金陵:南京为什么不成十朝古都

文章插图
南京在隋唐以前是另一个时期,它本来不叫南京,南京这个名字是明朝起的,原因它是大明龙兴之地 。南京以前叫建邺,建康,一直是维护中华文明走向前沿的之地,那个时候,北方已被少数民族占领,出现了五胡乱华的局面 。西晋灭亡后,为了保住江山,东晋在江南建立了,而且就选在长江以南的南京,它曾是东吴的国都,当时西晋的武帝司马炎把东吴给吞入囊中,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子孙辈居然委身于东吴旧都 。
南京为什么叫金陵:南京为什么不成十朝古都

文章插图
东晋并不是什么辉煌王朝,它就和南宋一样只苟延残喘躲避北方民族攻击而已,可令人想不到他居然还成功了,一举打败了将要统一的前秦政权,保留了士族,将汉文化达到了最高一层的造诣,出现了一大批文人,比如书法家王羲之还有竹林七贤,诗人陶渊明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记住东晋的原因,想起东晋自然就离不开南京,所以它被铭记也是有原因的 。再后来就是宋 ,齐,梁,陈,它们一直在保留着汉文化不受伤害而不懈努力,在江南一隅,由于汉人大批南迁,哪里的经济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开发,使它慢慢的走向崛起,一步步超越北方这也是它被记住原因 。直到隋朝兴起后,陈后主仍痴迷于歌舞升平,吟诗作乐,这就有商女不知亡国恨之句美谈,有这项功劳从此六朝古都的南京已被世人认可,一直流传成为佳话 。
南京为什么叫金陵:南京为什么不成十朝古都

文章插图
所以六朝古都之所以被经常称呼,原因就是它已成为佳话 。而十朝古都为什么不被认可,原因后五个因为是后来者而且不完整,没有一定影响力,所以眼下不谈 。南唐国祚不长,不久被北宋赵匡胤给吞没,就这经常被拍成电视剧《绝代双雄》讲的是赵匡胤与南唐李煜的故事 。明朝也是,虽然太祖朱元璋一心一意将南京看得比命都重要,可没想到到儿子朱棣手里被毁,大明迁都正式定在北京,北京后来一直是明朝国都,南京与全国性政权失之交臂 。南明不用提了偏安一隅,时间不长,就给清朝给端了,还有太平天国一个性质,兴起没多少年,给灭了,而且死伤数字是天文数字 。包括中华民国等让人想起了屈辱史,在中国近代史上增添了不光彩的一幕,所以这也是后四者不被记住的原因 。
南京为什么叫金陵:南京为什么不成十朝古都

文章插图

南京为什么叫金陵:南京为什么不成十朝古都

文章插图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有着“六朝古都”的美誉 。这其中的“六朝”,指的是自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政权都将自己的都城设立于当时被称为建业或建康的 南京 。从229年孙权将国都自武昌迁往建业,一直到589年隋朝攻破南陈国都建康,南京在此期间作为都城的时间前前后后长达323年 。实际上,古往今来在南京定都的朝代和政权多达十余个 ,而之所以将此六朝作为南京建都史的重要代表,不仅仅是因为这六个朝代在时间上有着较强的连续性,更是因为在那个漫长的南北分裂时期作为南方政权都城的南京,对中国的都城建设、 文化交往乃至日后的文明发展产生了不同寻常的作用 。
一千多年的市中心就是新街口?
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一般是以东吴大帝孙权将国都由许昌迁往建业开始算起 。但实际上,早在此前数十年,割据江东的孙氏集团就已经开始着手开发、营建如今的南京一带 。在孙权之兄孙策 执掌江东之时,其就出于军事的需要,在当时还被称为秣陵的南京设立将军府,故址据考证即位于今天新街口的洪武路和游府西街交界处一带 。而当孙权被东汉朝廷任命为讨虏将军后,他也 曾在211年将自己统治的治所迁往秣陵 。而到了229年孙权正式称帝时,出于粮草运输等方面的考虑,其将都城重新迁回秣陵,并改名建业 。定都建业后,孙权开始在孙策将军府的基础上修建 太初宫,并在太初宫外围筑起建业城 。其后从东晋一直到南陈历代政权的宫殿都城在方位上都大体延续了东吴旧制 。
地处江南不像江南?六朝时的南京就已经这样了
作为一座地处江南的城市,南京在方言、风俗等方面与邻近的吴文化区有着较大的差异 。这种情况可以追溯到历史上第二个将南京作为都城的东晋王朝 。280年,东吴为西晋所灭亡,在重归 统一的王朝版图下,建业便丧失了国都的资格,甚至连名称又被一度重新改为秣陵 。然而由于西晋统治集团腐败不已且矛盾重重,西晋统一中国后不久便爆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连年内战导致西晋国力大衰,值此时机在汉代被安置在边塞上的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纷纷反叛,在中原地区大肆杀伐屠戮,引发了让中国第一次面临亡天下危机的“五胡乱华” 。在此情况下,琅琊王司马睿于318年在建邺称帝,并将其改为建康 。偏安江南的东晋就此建立 。
由于胡人的大肆杀戮以及气候变冷导致的北方大片土地无法耕种,中原地带的不少世家大族和普通百姓纷纷“衣冠南渡”逃往江南,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落户于建康一带 。由于中原人在技术和文化 上具有优势,这些中原人的到来便在建康本地人中引发了以学习北方文化为荣的潮流 。自此之后,地处江南的建康便渐渐脱离吴文化,开始向着当时更具先进性的中原文化方向发展 。
南京绿树成荫的传统能追溯到东晋?
作为一座在建康定都达102年的王朝,东晋对于建康进行了一场极为细致完善的开发经营 。相较于东吴营建建业的无序和随意,东晋建康城的建设则参照魏晋旧都洛阳,以对称布局作为规划理念,开创形成了北为宫城区,南为官署区的城市格局,奠定了其后健康城的基本格局 。而到南齐武帝永明年间,北魏孝文帝为了重建洛阳城曾派人来到建康,对建康的城市格局进行详细记录并用于洛阳的营建中 。北魏的洛阳城也成为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城市格局的蓝本,而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在营建自己的平城京(今奈良)和平安京(今京都)时也以这种都城格局作为模板 。这种在东亚产生重要影响的城市格局,其源头就是六朝时的建康 。
值得一提的是,东晋建康城在营建中还曾在城内交通要道两侧以及宫苑署衙间遍植槐柳,使得建康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绿城”,这也成为如今作为“绿化之都”的南京城市绿化传统的远源之一 。
南京为啥有那么多古称?因为这些名字压根指的就不是一座城
建康、白下、石头城、长干里……对南京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对于南京的这些别称肯定不会陌生,这其中有不少正是在六朝时期得名 。不少人进而认为这些名称就是一座城市在不同时期线性沿革过程中的不同称谓 。不过实际上,这些名称所指称的城池都是同一时期在南京一带共存的不同城池,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什么承接与统属关系 。
提起中国古代的城市,不少人心目中都会浮现出完整的城墙中囊括着商业区、住宅、衙署、要塞甚至宫殿的画面 。不过,六朝时期建康却并不是这样的格局 。位于今天中华门外一带的长干里,是自春秋时代以来就因商贸活动而自然形成的商业市镇,既没有城墙等防御工事保护,也没有政治功能区 。而自东吴以来以大行宫、新街口为核心的建业都城,不光与南面的长干里相互隔绝,甚至都城内也没有普通居民区 。可以发现,六朝时期的长干里和建业城,完全就是两处立足于不同需求而形成的相互独立的城市区域 。但由于地理上的相近,六朝时不少官僚贵族都将自己的府邸营建于建康城外的长干里,并乘船沿青溪到达建康城中 。
而位于今天清凉山附近、自楚威王时开始营建的金陵邑,在六朝时被继续沿用作为镇守长江的军事要塞,并改名“石头城” 。
作为一座城市最重要三个功能的商业经济区、政治区和军事要塞区,六朝时分别由长干里、建康城以及石头城这三座独立的城池承担 。此外,六朝时建康城附近还有白下城、西州城、东府城、丹阳郡城等城池,这些城池虽然都位于今天南京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内,但在当时也都是相互独立互不统属 。而真正做到将商业区、政治区和军事要塞区整合进一座城池内的,则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政权 。
六朝时期的建康城没有“城墙”?
说起中国古代的城市,高耸环绕的城墙注定是人们心目中不可或缺的景观 。但在六朝时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建康城居然没有明确的城墙 。从东吴建都开始,建业城一直以竹篱墙配合山川、河流等自然屏障来进行外围防御,直到477年萧道成建齐代宋下令将篱墙改为砖墙,建康城才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围墙 。
六朝时的建康人可以“面朝大海”?
今天的南京是一座沿江的内陆城市,但六朝时的建康却可以与大海时不时“牵手” 。六朝时长江的入海口在今天的扬州、镇江一带,距南京仅咫尺之遥 。以至于251年海水因台风海啸沿江倒灌时,建业宫城也被洪水围困 。由于距海不远,东吴政权曾在建业组织过多次大规模航海活动,并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大陆与台湾的交流 。
除了六朝政权的泛海远航外,外国使节、商人、僧侣等也经常乘船跨海直抵建康附近石头城下的石头津,使得六朝时代的石头津桅杆如林,近自日本、朝鲜,远至波斯等国的人物在建康内外络绎不绝,使得六朝时的建康形成了与长安、洛阳等古都不同的,以面向海洋进行对外交往的独特气质 。因此,六朝时期的艺术融入了鲜明的异域特征,直到今天,南京城的城市标志,正是一只矗立在古希腊风格立柱上昂首啸天的辟邪 。
六朝时的秦淮河有一百米宽?
今天的人们提起秦淮河时,往往会联想起含蓄婉约这一类的词语 。但一千多年前的六朝时,比今天河道宽数倍的秦淮河,带给人们的却是另一种感受 。根据考古部门对秦淮河古码头的勘探,六朝时的秦淮河宽度达到了一百米,且经常出现风浪,以至于王献之为接送心爱女子桃叶所写的《桃叶歌》中,竟然有“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的诗句 。直到宋代中国气候持续变冷,南京地区水面收缩,秦淮河的宽度才急剧收缩至五十米 。
此外,六朝时期流经南京的长江水道也不在今天的位置,而是在今天石头山下的外秦淮河河道 。因而六朝时的石头城才具有扼守长江、护卫建康的军事价值 。同样是因为宋朝之后中国气候变冷,长江水道也逐渐西移,石头城外江水中的蔡洲、长命洲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河西地块 。而原本屹立于江畔的石头城自此便失去了军事价值,直到明代时被完全拆毁 。
六朝旧事随流水,六朝后不再是都城的建康是否真的死去?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隋晋王杨广率军攻破建康,六朝的最后一个王朝陈朝灭亡,绵延数百年的六朝时代结束,建康作为都城的历史也暂告终止 。作为敌国首都,大一统的隋朝对建康城内的宫殿林苑进行了大规模的毁弃破坏,六朝繁华转瞬成空 。建康的行政地位在隋代以及之后的唐代受到了可以的贬抑打压 。
作为南北分裂时期南方华夏政权的首都,建康在山河重归一统时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建康的地位迅速崛起,与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有着直接联系 。当华夏文明在游牧民族的马蹄屠刀下残破不堪时,以建康为都城的南朝迎接了自中原“衣冠南渡”的大量士族和百姓,让华夏文明在国难中有了支撑与回旋的根据地 。正是建都建康的南朝以及中原各坞堡内汉族豪强的坚守,使得华夏文明在中原陆沉之际依然能够延续发展,而不至于沦入亡天下的绝境 。
灭亡陈朝的隋朝虽脱胎于鲜卑人的北周政权,但其性质却已经是十足的汉族政权 。虽然政治军事上与南朝处于敌对,但其统治集团在文化上对南朝依然有着倾慕之心 。传说陈朝灭亡后,杨坚在看到南朝来的车马衣冠时曾潸然泪下,并感叹道“终乃复见汉官威仪!”传说真伪兴许无从考证,但隋朝之后的唐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大规模吸收南朝元素、延用南朝旧制却是不争的事实,以至于学术界还有“唐代的南朝化”这样的议题 。而定都建康的六朝各政权保存延续华夏文明之功,无疑为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朝之后,作为都城的建康已经消逝,但以建康为象征的六朝风韵,却为之后大一统的王朝盛世注入了新的血液和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