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是怎样开创贞观之治的 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的经历

都知道 , 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 他在位期间 , 任用贤能 , 知人善用;广开言路 , 自我克制 , 虚心纳谏;还采取了以农为本 , 厉行节约 , 休养生息 , 文教复兴 , 完善科举等政策 , 使社会出现了一片安定;并且 , 他大力平定外患 , 尊重边族风俗 , 稳固边疆 , 最终 , 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
因其年号为“贞观” , 所以 , 后世称这段时间为“贞观之治” 。 它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 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

唐太宗是怎样开创贞观之治的  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的经历

文章插图

在《易·系辞下》中 , 有这样一句话:“天地之道 , 贞观者也” 。 而唐太宗 , 的确以自己的尊人克己、从谏如流、唯才是举 , 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 社会得以安宁 , 最终 , 呈现出了天下大治的局面 。 后人对其评价甚高 , 说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代英主” 。
而历史上 , 这么多的皇帝 , 为何他能够如此“特殊”?
所以 , 就有人指出:他这个位置是抢来的 , 因此 , 才得以用政绩来“淡化”以前做过的“错” 。 说在贞观二十年 , 修《晋书》时 , 听到一些人对其“贞观之治”和“玄武门之变”的谈论 。 唐太宗很是感慨 , 人们总是对“坏事”记忆犹新 , 对“好事”倒是听过就忘 。
所以 , 要改变众人对他的看法 , 只有一条道 , 那就是:更好地治理国家 。
最终 , 唐太宗励精图治 , 在政治上加强对西域等地区的管辖 , 在外交上加强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 , 在军事上积极平定四夷 , 在民族关系上对待少数民族“爱之如一” , 贞观年间 , 唐代版图空前辽阔超过汉宣帝在位时期 , 至唐高宗龙朔元年达到鼎盛 , 是时领土东临於海 , 西逾葱岭 , 北逾漠北 , 南至南海 。
其实 , 没有哪个皇帝希望国家不好 , 只是个人的见识、治理手段和统治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走向 。 而后期的唐太宗 , 也是一样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
唐太宗是怎样开创贞观之治的  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的经历

文章插图

可以说 , 唐太宗当初这么做 , 其实 , 是有着不得已的紧迫感 ,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 , 人口凋敝 , 北周“留给”隋朝690万户(根据学者岑仲勉、杨志久等人的考证) , 而且 , 没有大的战乱 , 而隋炀帝造成天下大乱 , 人口锐减 , 隋朝“留给”唐朝只有200余万户了 。 这对一个国家而言 , 尤其是农业社会的国家而言 , 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
再者 , 连年征战 , 经济极度破坏 。 每一个朝代在建立初期 , 都有着类似的情况 , 基本都会以减免赋税来刺激经济的发展 。
但是 , 更主要的原因却是:唐太宗目睹了隋朝后期的民不聊生 , 清楚知道老百姓虽为底层 , 但是 , 一旦民心散涣国家就会灭亡 。 看看后来几个朝代的开国皇帝 , 其实 , 对自个的要求都很高 。 面对辛苦挣来的天下 , 他们都是倍加珍惜 。 只是后人都以为这是正常的 , 却在挥霍手中权力的同时将国家也给祸害了 。
当然 , 唐太宗也有着自己的可取之处 , “纳谏”就成了他的“标签” 。 他为贤是用 , 不问人才出处 。 魏徵还曾鼓动李建成谋杀他 , 他一样不计前嫌 , 委以重任 。 这样的胸襟 , 在后来的帝王中 , 几乎是看不到的 。 既然他能包容人 , 当然 , 大家就会更加卖力的为其做事 , 而不只是为了一己之私 。
唐太宗是怎样开创贞观之治的  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的经历

文章插图

只有君臣共商国家大事 , 才能广开言路 , 避免相互间猜忌 , 这是让社会面貌大为改观的基础 。 而这一前提 , 就是要求这位皇帝懂得自我克制 , 简单来说 , 就是:将手中权力的适度下沉 。 这样 , 就形成了他那个时代的一个特点 , 大家都敢说话了 。
这和后来某些个朝代相比 , 都是天壤之别 。 唐太宗在位期间 , 进谏的官员不下35人 。 就魏徵一人 , 便批评过200多件事 。 比如:公主出嫁这事 , 皇后想让自己的女儿多带些嫁妆 , 一般人也只是在背后嘀咕 , 不会真的去管 。 但是 , 魏徵却比较较真 , 说:这个违反了礼法 , 对社会的影响不好 。
此话是对的 , 古代宫廷的婚丧嫁娶 , 一样有其制式规定 。 换做是一般的皇帝 , 也就打个哈哈过去了 , 但是 , 唐太宗倒是听进去了 。 正是这样的克制 , 才能维护好自己的形象 , 进而也稳固了朝政 。 唐太宗很是明白 , “牺牲”一点自己的权力 , 却能换来天下的安宁和发展 , 其实 , 这是一桩很划算的事情 。
可以说 , 正是因为他对自身的要求颇高 , 所以 , 对官员的治理也很重视 。 由于 , 自身做的正 , 官吏自然会各守其职 。 唐太宗的善于接受批评 , 其实 , 就是“监督、批评”的言传身教案例 。 上行下效 , 社会风气自然就会正向 , 以至于 , 在他这个时期几乎鲜有贪污之事 。
话说 , 在魏征死后 , 唐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 ,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 可以明得失… …”可见 , 对于自己他还是相当清醒的 。
唐太宗是怎样开创贞观之治的  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的经历

文章插图

然而 , 唐太宗治国却与其他朝代“吏治”的思路不太一样 , 他并非依靠“法治” , 而是以自身言行 , 肃清了官场的风纪 。 但是 , 这并不表示他不重视法律 , 只不过 , 不“重刑”罢了 。 所以 , 开国后的种种施政方案 , 都是以不“重蹈覆辙”为前提 。
唐太宗走过了隋朝的末年 , 他的那些臣子们也是一样 , 大家都有心建设一个“新”的秩序 。 而这 , 就对他提出了要求 。 当年 , 他能鼓动其父造反 , 内心就有着不一样的想法 。 所以 , 他对自己手中的权力 , 更多的是偏向了“自我约束” , 而在后人看来 , 这更像是一种“付出” 。
【唐太宗是怎样开创贞观之治的 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的经历】其实 , 后期的一些事情 , 也都表明了:爱享受似乎是一种天性 。 有人说 , “贞观之治”之所以能出现 , 是因为唐太宗可以接受监督 , 自我约束 , 从而 , 让权力在应有的轨道上运行 。 此话不错 , 没有约束 , 权力就会泛滥 。 但是 , 如果他至始至终都能约束自己 , 应该可以证明皇家的权力是可以被“管束”的 。
可是 , 唐太宗后期所做的事情却“驳斥”了这一理论 。 皇家的权力 , 服务的最终还是皇家 , 至于天下 , 也是服务皇家 , 而治理天下 , 则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皇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