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国产皮下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开启Ⅲ期临床,患者再无须每月住院

2001年出生的广西男孩陈杰(化名)是一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患者 。 4岁的时候 , 他的身体就出现了问题 , 感染频繁侵袭 。 陈杰的母亲收到过几次病危通知书 。 疾病冲击最猛烈的时候 , 感染导致的肺炎让年幼的男孩感到“半死不活” 。 躺在重症监护病房里 , 他不能动 。
反复发病 , 因为各种原因延误了10年之后 , 在陈杰14岁那年 , 他终于做了基因诊断 , 确诊了病因 , 一种先天遗传性的罕见病——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导致免疫系统缺陷 , 导致机体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 , 并出现其他一系列临床病症 。 在过去的20多年中 , 已有400多种PID被发现 。 医学界估计 , 我国各类PID患儿累计约有数十万例 。
终得确诊之后 , 陈杰开始用一种名叫“人免疫球蛋白”的药物 。 这种药物需要静脉注射 , 根据要求 , 要住院才能用这种药物 。 所以 , 陈杰每个月都要去医院住院2天 , 一次要用13瓶“人免疫球蛋白” , 维持身体运转 。
虽然要面对可能须终身用药的现实 , 但得到药物治疗 , 陈杰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学习都渐渐恢复常态 。
现在 , 医学和药物研发的进步将可能进一步改善陈杰的生活 。
就在最近 , 一款新药进入陈杰和病友的视野 。 一种皮下注射的人免疫球蛋白(SCIG)在国内获得了临床试验批件 , 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机构正式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 陈杰报名参加了这项临床试验 。
新的用药方式
“皮下注射的”人免疫球蛋白如果能够上市 , 这意味着 , 国内数万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有望在未来几年内改变“月供式住院”的用药方式 。 这将极大便利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赵晓东教授介绍 , 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比常见病要复杂得多 , 目前仍然面临着诊断难、治疗难、药物可及性不够等问题 , 陈杰罹患的PID也不例外 。
举例来说 , 有的患者从反复感染到确诊PID就花了十几年时间 , 确诊后 , 高额的治疗费用又使他不能每次都足量用药 。 直到近年来 ,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静丙)在治疗PID中被纳入医保 , 才实现规律的用药治疗 。
尽管现状已大大改善 , 但患者仍面临一些困难:注射静丙需要到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 , 而且通常只有大医院才有静丙 , 因此患者需要每个月都到专门的医院住院、完成入院检查 , 然后才可以用药 。 而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需要终身进行 , 这患者来说是不小的负担 。
“这次SCIG试验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临床试验 。 ”赵晓东教授说 , 国外使用静丙的疾病中 , 差不多有一半是用于治疗免疫缺陷病人 , 他们的诊断能力比较强 , 很早就启动了规范的抗体替代治疗 。 与之相比 , 国内差距还比较大 , 缺乏SCIG这种专为PID患者“定制”的剂型 。
国内SCIG产品上市后 , 患者自己在家中就可以完成输注 , 将极大节约时间精力 , 保证生存质量 。
该项多中心临床试验由赵晓东教授担任全国主要研究者 , 共有近十家医疗机构参与此次研究 , 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担任组长单位 , 该院是全国最重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诊疗机构之一 。
赵晓东教授告诉采访人员 , 根据已有的一些研究结论 , 改成皮下注射的剂型 , 对PID患者来说 , 也可以免去静脉穿刺输注的副反应 , 并且体内的血清抗体水平可以更稳定地保持 。
基因的错误
发病十年后 , 陈杰最终确诊了这种名叫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疾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PID) 。 在此前 , 医生也曾怀疑他身体的频繁感染是由于人体免疫缺陷的问题导致的 。 由于没有基因检测结果的确认 , 医生在陈杰的病例上做的诊断是——“免疫缺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