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升白针应该何时用?

化疗后最容易出现的异常之一是血常规数值改变 , 因此需要监测血常规 , 不同的化疗方案查血常规的频率并不一致 , 例如消化道肿瘤患者在进行双药化疗方案后通常一周复查一次即可 , 而有些三药联合的高风险化疗方案可能需要每隔3-4天复查 。
一、简单讲解如何看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分别是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 。 下表罗列了当这4个指标异常时通过CTCAE评价严重程度 , 通常分为1-4级 , 分级越高 , 风险越高 。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贫血的CTCAE分级如下图所示: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升白针应该何时用?
文章图片
下图是引用来源于原版本的图片: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升白针应该何时用?
文章图片
(需要注意的是 , I级的下降是安全的 , 甚至可以继续化疗 , 比如白细胞3.2或者血小板80 , 都可以不处理直接进行下一周期化疗 。 警告 , 比如白细胞3.2 , 打完升白针后升至>10然后开始化疗 , 实际反而会导致后续白细胞更严重下降 , 原理在最后叙述) 。
当患者复查血常规 , 出现白细胞下降、贫血或血小板减少时 , 有专门的NCCN指南来指导如何治疗 , 现在已经是2020版本 , 如下图所示 , 里面有非常多的定义和知识 , 比较复杂 , 本章主要讲解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一些内容 。
二、化疗后白细胞下降的风险及判断
白细胞下降是最常见的化疗毒副反应之一 , 中性粒细胞属于白细胞中的最重要的一类 , 一般占比50-70% , 是防止人体被感染的重要成分 。 中性粒细胞在细菌感染后其比例及绝对数值会出现升高 , 临床经常可用来和病毒或者其它病原体感染区别 。
需要注意的是 , 中性粒细胞数量的重要性大于白细胞 , 直接决定了患者的感染风险 。 举例:如果一个患者白细胞3.5×109/L , 接近正常 , 中性粒细胞只有15% , 也就是显著下降的时候 , 患者的感染风险仍然明显增加 。 (通常来说 , 只要白细胞>3000/mm3 , 中性粒细胞>1500/mm3 , 感染的风险很低)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下意味着可能出现感染 , 可以是细菌、病毒或者真菌 。 严重的感染可以导致死亡 , 中性粒细胞下降越明显 , 感染风险越升高 。 最严重的时候中性粒细胞出现极度下降 , 其计数低于0.5×109/L时 , 临床称为粒缺状态 。
如果粒缺后出现发热 , 属于化疗急症 , 有精确定义 , 指的是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小于0.5×109/L , 单次体温>38.3度 , 或者2次体温大于38度(间隔2小时以上) , 如下图所示 。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升白针应该何时用?
文章图片
粒缺合并发热是每个肿瘤内科医生都如临大敌的疾病 。 当然 , 目前预防性长效升白针的应用 , 可以减少粒缺合并发热的出现(指的是化疗输液结束后24-48小时内注射预防性长效G-CSF , 药物可以缓慢释放动员骨髓中粒细胞释放) 。
首先介绍CTCAE , 本文中使用的是5.0版本(见下图) , 用来评估化疗各种指标的异常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 , 指导临床医生进一步处理 。 一般分成4级:
1级只是轻微异常降 , 不需处理 , 观察即可;
2级严重一些 , 有时需要对症处理 , 有时观察;
3-4级就是严重的不良反应 , 需要及时处理 。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升白针应该何时用?
文章图片
重要提示:
即使是同一分级 , 风险也和患者状态相关 。 当患者年龄越大 , 合并症越多 , 体力状态越差时 , 会进一步加剧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