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收才是阿斯汤加瑜伽的重中之重!

内收才是阿斯汤加瑜伽的重中之重!


乍听到阿汤是一项内收的练习 , 我一点都不惊讶 , 且非常赞同 。
在我野路子练习阿汤的道路上 , 我很清楚呼吸在阿汤练习中的重要性 , 那么练习全程 , 只是关注呼吸 , 就足以配得上“内收”这两个字 。
毕竟 , 呼吸在我们每个人体内 , 只有向内看 , 才能感受得到 。
可即便将注意力放到呼吸上 , 我发现自己练习时 , 总有各种乱七八糟的念头冒出来 。
这时 , 要是能配合上凝视点 , 也就是眼睛看向固定的方向 , 外加聆听呼吸的声音 , 似乎溜走的注意力还能时刻被拉回来 。 或许 , 我们也可以把“内收”理解为是感官层面的内收 。
此外 , 我发现很多阿汤练习者的体式都很好 , 无论他们是否为天赋异禀的练习者 , 他们身上都会散发出一种谦卑的气质 。
我觉得这也不失为一种“内收”的表现 , 即让练习者的个性更为内敛 。
当我参加过Daniel和Benson老师的工作坊之后 , 我对“内收”这个词汇又有了新的理解 , 它对于阿汤练习的描述是如此简单、直白 , 可谓是一语道破阿汤练习的真谛 。
这里的“内收” , 我会理解为是一种力的方向 。 在阿汤练习中 , 我们的力不该向外散去 , 而是应该像身体的中段聚拢 。 这时 , 就会提到bandha(班达) 。
在去过Shine老师教室练习后 , 我会更注重放松 , 更为关注呼吸 , 其他的要领我都不管了 。
我还跟老师单独请教过 , 阿汤练习该如何做?当时 , 老师的回答是 , “张弛有度 , 先放松 , 然后才能张弛有度” 。 明白了 , 以我的水平 , 先把放松做好就不错了 。

没想到 , 10月份 , 我好像意外收获了放松之外 , 身体收紧部分的指点 , 即练习中要“内收” 。 按照Daniel老师的建议 , 练习中 , 我们要收着bandha 。
若是更为具体地描述 , 以前屈体式为例 , 腹部就像含着一颗凤凰蛋 。 那股收着的力 , 好像不是用蛮力 , 似乎双腿往下蹬 , 很自然地就会让腹部内收 。 (我记不清楚老师的原话了 , 只能表述成这样 。 )
当身体内收时 , 前屈体式中 , 就会看到背部会拱起 , 而腹部则不会贴到大腿面上 , 同时头顶也不会无限制地引领脊柱向双脚的方向延展 。
原来 , 阿汤练习中的前屈体式是这么做的 , 跟其他流派的做法有着很大的差别 。
【内收才是阿斯汤加瑜伽的重中之重!】听懂之后 , 我便会认真尝试 。 讲真 , 内收这股力 , 不太好找 , 且提着提着 , 可能就会掉 。 掉了 , 其实也没辙 , 只有让自己在练习中多个心眼 , 时刻观察自己的状态 。
有时 , 在站立体式中 , 我会好奇自己是否做到了内收 , 便忍不住用手摸摸腹部的状态 。 一旦是凹进去的 , 就知足了 。
带着这种内收的觉知做站立体式 , 我觉得感受层面的变化有 , 身体的形态变化也有 , 但似乎不太明显 。
每次做到加强侧伸展式时 , 我的上半身就不容易下去 , 总在半空悬着 , 血液流向大脑的感受便很清晰 , 不像之前 , 每次感觉脊柱都能拉长一点点 , 鼻子都快能碰到脚了 。
看来 , 前屈体式中的内收比较容易找到感觉 。 碰到后弯体式 , 我就有点懵 , 别说轮式了 , 就连上犬式中 , 我都找不到 。
只有在课堂上 , Daniel老师引领我们做低位蝗虫式时 , 我才隐约感觉到腹部有内陷 , 但这股力不是我刻意做出来的 , 貌似是感受双腿插回躯干时会产生的力 。 不过 , 我也不太着急 , 先把前屈练好再说 。
最后 , 我再总结一下对于Daniel老师讲到的“内收”的理解 。 他应该是在提醒我们 , 阿汤练习中 , 要多用躯干的力量 , 而非四肢末端的力去做体式 。
再以战士二式举例 , 我好像会不自觉地耸肩 , 但当我有意识地感受手臂向两侧打开时 , 还要有向肩膀插回的力时 , 肩膀可能就不太容易紧张了 。
如今 , 每次进入战士二式 , 我都要留意一下双臂是否插回肩膀 , 往往会有一种神奇的感觉 , 即我的双臂如同我的翅膀一般 , 只是不能带我飞翔到天空中 。
据说 , 若能很好地将“内收”二字带到日常的阿汤练习中 , 那些高难体式早晚就会不攻自破 , 并且是用相对正确的方式实现突破 。
当然 , 也不排除 , 当我们逐渐带着“内收”去做体式时 , 发现还不如以前做得深入 。 这时 , 有些练习者可能会暂时放弃“内收”的引导 。
我不太会 , 我会更注重阿汤练习的方向 。 体式退回一点点 , 说不定是对身体的一种保护 。
毕竟 , 要做到一个体式 , 没有那么难 , 而用正确的方式做到体式 , 可谓是难于上青天 。 既然有规律练习了十几年的阿汤授权老师跟我们倾囊相授 , 我为何不照单全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