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神仙”中药,祛湿气、化痰涎、健脾胃、安心神,用对去百病

一味“神仙”中药,祛湿气、化痰涎、健脾胃、安心神,用对去百病

文章图片

一味“神仙”中药,祛湿气、化痰涎、健脾胃、安心神,用对去百病

当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 却在仕途上屡遭挫折 , 如苏东坡;当一个家境优渥的人 , 却在中年时突逢巨变 , 如曹雪芹;究竟是该“一蓑烟雨任平生” , 还是“肆行无碍凭来去”?无论是苏东坡 , 还是曹雪芹 , 他们都没有被困境和绝望打倒 , 他们看透生活的本质之后 , 依然对生活充满期待和保持热爱 , 并且都还爱上了美食 , 成为了吃货 。 不过 , 有趣的是 , 文豪苏东坡和巨匠曹雪芹 , 他们居然都爱上了同一种“食药同源”的良品 。 苏东坡不仅自己喜欢吃 , 还让他弟弟苏辙也爱上了吃 , 曹雪芹不仅自己喜欢吃 , 还让红楼诸生也喜欢吃 , 那么这个奇妙的中药 , 究竟是什么呢?它不是别的 , 就是被誉为“四时神药”、“药膳白银”的茯苓 。

苏东坡爱吃茯苓 , 源自于他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好 , 于是苏东坡就自己发明了一种美食 , “以九蒸胡麻 , 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 , 做成“茯苓饼” , 苏东坡说 , 常吃这个茯苓饼 , 可用于调理“日久气力不衰”的病症 , 而且还能让“百病自去” , 而且还说常吃茯苓饼是“长生要诀” 。 而曹雪芹提倡吃茯苓霜 , 并且说 , “用人乳和着 , 每日早起吃一钟” , 是“最补人的” 。 那么 , 为什么他们都钟爱茯苓呢?其实早在《道藏》中就将茯苓列为“九大仙草”之一 , 《苏沈良方》称茯苓是“仙家上药”;《用药心法》称茯苓是“除湿之圣药”;而《本草汇言》更是盛赞茯苓为“至清至洁 , 至和至美之上珍也” 。

对于茯苓的奇妙作用 , 其实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了记载 , 认为茯苓具有“利小便”的作用 , 在临床应用中 , 主要用于治疗“胸胁逆气” , “忧恚惊邪恐悸” , “心下结痛” , “寒热烦满” , “咳逆” , “口焦舌干”等病症 。 茯苓在《神农本草经》中 , 对于功效主要只记载了“利小便” , 但到了《名医别录》中 , 茯苓的功效就有了新进展 , 提到茯苓具有“开胸腑” , “调脏气” , “伐肾邪” , “长阴” , “益气力” , “保神守中”等六大功效 , 在临床应用上 , 也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 , 又有了新的拓展 , 比如用于治疗“消渴” , “好睡” , “大腹” , “淋沥” , “膈中痰水” , “水肿淋结”等多种病症 。
从《神农本草经》到《名医别录》 , 茯苓的功效 , 主要集中在“利小便” , “开胸腑” , “调脏气” , “伐肾邪” , “长阴” , “益气力” , “保神守中”等七个方面 , 但与现代中药学中所说的“利水渗湿 , 健脾宁心”的功效不完全一致 。 直到隋唐时期的《药性论》中 , 率先明言茯苓具有“开胃 , 止呕逆 , 善安心神”的作用 , 再结合《本经》的“利小便” , 就基本奠定了茯苓的核心作用 , 然而 , 在《日华子本草》中 , 对于茯苓的功效 , 还有了新的拓展 , 认为茯苓具有“安胎 , 暖腰膝 , 开心益智”等作用 , 这是对茯苓功效的边界探索 。 而在临床应用中 , 《药性论》认为茯苓可用于治疗“肺痿痰壅” , “小儿惊痫” , “心腹胀满” , “妇人热淋”等病症;而《日华子本草》中认为茯苓可用于治疗“五劳七伤” , “健忘”等病症 。

茯苓一药的功效 , 其实真的很强大 , 尤其是与其他中药配伍 , 更是让茯苓的作用更上一层楼 。 在临床使用中 , 也可根据寒热虚实进行配伍 , 一般来说 , 偏于寒湿的 , 茯苓可与桂枝、白术等中药配伍;偏于湿热的 , 茯苓可与猪苓、泽泻等中药配伍;偏于脾虚的 , 茯苓可与人参、黄芪、白术等中药配伍;偏于虚寒的 , 茯苓可与附子、白术等中药配伍 。 从这些配伍可以看出 , 茯苓对于寒、热、虚等问题都可以使用 , 那么对于实证 , 茯苓能否也有一席之地?自然是有的 , 清代名医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指出 , “茯苓泻水 , 亦能泻火” , 对于茯苓治疗实证的配伍 , 《得配本草》中说 , 茯苓“得灯草 , 退心火” 。
茯苓的配伍中 , 除了对于寒热虚实病症的配伍 , 还有经典药对 , 茯苓白术药对 , 具有健脾利水的作用;茯苓猪苓药对 , 具有淡渗利水的作用;茯苓升麻药对 , 具有升阳利水的作用;茯苓杏仁药对 , 具有宣肺利水的作用;茯苓桂枝药对 , 具有通阳化气的作用;茯苓五倍子药对 , 具有利湿固精的作用;茯苓黄连药对 , 具有清热除湿的作用;茯苓吴茱萸药对 , 具有温中化湿的作用;茯苓半夏药对 , 具有燥湿祛痰的作用;茯苓泽泻药对 , 具有淡渗逐水的作用;茯苓知母药对 , 具有宁心安神的作用;茯苓芍药药对 , 具有益阴利水的作用……

茯苓这味中药 , 真不愧为“九大仙草”之一 , 对于它的核心功效 , 明代医学家倪朱谟在《本草汇言》中却能一语中的 , 认为茯苓是“利水健脾 , 定志镇惊 , 清气化痰 , 分理水谷之药也” 。 对于茯苓的奇妙作用 , 清代名医邹澍在《本经疏证》中指出 , 茯苓“起阴以从阳 , 布阳以化阴” , 可是使“清者条鬯” , “浊者退听” , 并告诫后人 , “用茯苓之旨 , 在补不在泄 , 茯苓之用 , 在泄不在补” 。 也难怪宋代文豪苏辙赞叹服用茯苓后 , 可生“颜如处子 , 绿发方目;神止气定 , 浮游自得”之效;不仅如此 , 清代名医黄元御对茯苓赞不绝口 , 不仅说它“功标百病 , 效著千方” , 还说它“百病皆宜 , 至为良药” 。 由此可见 , 茯苓一药 , 堪称“神仙中药” 。
纵观古今 , 不难看出 , 茯苓这味中药 , 在临床运用中不仅药用功效十分强大 , 而且还是“食药同源” , 也难怪苏东坡写诗赞叹对茯苓的喜爱——“君方扫雪收松子 , 我已开榛得茯苓” 。 对于茯苓这味中药来说 , 基本上可以说是“百无禁忌” , 但也并非完全如此 , 在临床运用中 , 对于阴虚火旺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的人群 , 一般不建议使用茯苓 , 另外 , 在使用茯苓的期间 , 不宜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 。
【一味“神仙”中药,祛湿气、化痰涎、健脾胃、安心神,用对去百病】【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 。 作者神希园(全球中医人士的精神家园 , 中医生命科学的博物图鉴) , 未经授权 , 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