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了解传统中草药

【带您了解传统中草药】
为菊科植物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 L.的干燥头状花序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江苏、四川、安徽、广东、山东等地 。秋、冬二季花初开时采摘,晒干,生用 。
【性能】苦、辛,微寒 。归肝、心经 。

【功效】清热解毒 。
【应用】
1.痈疽疔疖,咽喉肿痛 。本品辛散苦降,其清热泻火,解毒利咽,消肿止痛力胜,为治外科疔痈之良药 。用治热毒蕴结,疔疖丹毒,痈疽疮疡,咽喉肿痛,均可与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等同用,如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
2.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本品味苦入肝,清泻肝火;味辛性寒,兼散风热,常与金银花、密蒙花、夏枯草等同用,治疗风火上攻之目赤肿痛;若与决明子同用,可用治肝火上炎之头痛眩晕 。
此外,本品内服并煎汤外洗也用治湿疹、湿疮、风疹痒痛等 。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外用适量 。
【鉴别用药】野菊花与菊花为同科植物,均有清热解毒之功,但野菊花苦寒之性尤胜,长于解毒消痈,疮痈疔毒肿痛多用之;而菊花辛散之力较强,长于清热疏风,上焦头目风热多用之 。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治痈肿疔毒,瘰疬眼瘜 。”
2.《本草汇言》:“破血疏肝,解疔散毒 。主妇人腹内宿血,解天行火毒丹疔 。洗疮疥,又能去风杀虫 。”
3.《本草求真》:“凡痈毒疔肿,瘰疬,眼目热痛,妇人瘀血等证,无不得此则治 。”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刺槐素-7-鼠李糖葡萄糖苷、野菊花内脂、苦味素、挥发油、维生素A及维生素B1等 。
2. 药理作用: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痢疾杆菌、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以及钩端螺旋体均有抑制作用 。研究表明野菊花有显著的抗炎作 用,但其所含抗炎成分及机理不同,其挥发油对化学性致炎因子引起的炎症作用强,而其水提物则对异性蛋白致炎因子引起的炎症作用较好 。此外尚有明显的降血压 作用 。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野菊花水溶液经直肠离子透入,并辅以甘草锌口服,治疗慢性前列腺炎68例,均获良效(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6,3:29);另用野菊花、白花蛇舌草、柳叶等份水煎浓缩为片剂,治疗肺结核221例,总有效率为75.5%(中药临床新用2001:562) 。此外,野菊花尚可用于高血压病、丹毒以及多种细菌感染性疾病 。
4.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口服野菊花煎剂或醇浸膏可致胃部不适、胃纳欠佳、肠鸣、便溏等消化道反应 。注射液肌注亦有偶尔引起轻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