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华山医院这份门诊“年报”,记下医护人员一次次的温暖守护

近日 , 一份别具一格的2021年门诊年度小结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护人员的朋友圈“刷屏” 。
“您的辛劳和付出 , 我们都记得……来看看您的门诊报告吧……”寥寥数语 , 唤起了很多医生的回忆 。 全年第一天接诊的患者、接诊年纪最大的患者、接诊最晚的时间、全年接诊患者量、互联网医院门诊量……一个个数字记下的是一年里一次次的温暖守护 。
01
连续看诊11个小时
“哦?还有门诊年度报告啊?我来看看 。 ”在学生的提醒下 , 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迫不及待地在手机端查询了他的“期末成绩” 。 “还不错嘛!全年在门诊工作92天 , 2/3的工作日都在看门诊 。 2021年12月28日 , 门诊看到18时46分 , 那天病人挺多的 。 ”张文宏说 。
作为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 , 张文宏虽然繁忙 , 但是对于门诊 , 他绝对认真 。
“张老师不管多忙 , 每周两个半天的门诊时间他肯定是保证的 。 如果因为有重要事务 , 时间有冲突 , 他也会找时间把门诊补上 , 让已经预约的患者能尽快就诊 。 ”张文宏的学生小张医生回忆说 , 12月28日那天是周二 , 张老师上午是常规门诊 , 下午是补上的门诊 , 从早上8时一直到晚上近7时 , 连续看了11个小时门诊 , 中午几乎没怎么休息 。 门诊结束以后 , 他也没顾上吃饭 , 马上回到科里 , 与海外归来的科学家、感染科团队成员讨论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网络建设的问题 。
02
全年无休地坚守
这份数据榜单里 , 有一个名字反复出现——该院皮肤科的陈连军副主任医师 。 陈连军全年无休 , 门诊量和互联网接诊量在全院医务人员中是最高的 。
“其实 , 我在诊室里看诊并不快 , 但我习惯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 。 比如 , 坐一趟地铁半小时 , 我就拿着手机接诊 。 对符合线上复诊条件的患者 , 第一时间给出处方 。 对病情复杂需要再问诊的 , 或者用药方案要调整等不适合在线问诊的 , 赶紧给患者反馈 。 我经常和患者说 , 治疗慢病必须坚持随访 。 ”陈连军说 。
作为一名“深度用户” , 陈连军给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提了不少建议 , 见证了用户好感度蹭蹭上涨 。 为了能让患者一次线下就诊就掌握全套在线复诊技能 , 他还整理了注意事项 , 写满了一页A4纸 。
03
多院区“开疆拓土”
该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党支部书记孙广滨教授全年都在医院总院、虹桥、浦东等多个院区开展工作 。 他说 , 华山医院多院区发展的格局对于我们这样的小规模科室来说 , 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 只有科室核心成员亲自去“开疆拓土” , 各个院区的业务才能做起来 , 培养更多年轻人 , 形成学科的影响力 。
“我周五最忙 , 上午总院门诊 , 下午虹桥院区门诊加手术 。 这一天 , 我一般不开车 , 利用中午班车上40分钟左右的时间吃个简单的午餐 , 或者打个盹 。 ”说这话时 , 孙广滨刚结束周五上午的门诊 , 急匆匆地要赶中午12时半开往虹桥院区的班车 。
04
挑灯夜战疑难杂症
2021年12月28日22时58分 , 该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王坚教授的门诊依然亮着灯 。 “那天是帕金森专病门诊 , 看完最后一位患者是深夜11时08分 。 ”王坚回忆说 。 他成为该院这一年门诊结束最晚的医生 。
作为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主体 , 即便有疫情 , 患者仍然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 , 挑灯夜战是华山医院很多神经内科专家工作的常态 。 “神经科疾病很多 , 情况复杂 , 病程也长 , 患者都是带着厚厚的病历和资料辗转而来的 , 不忍心拒绝 。 ”王坚说 , 自己也时常被患者感动 , 有些患者会主动劝我们休息一下 , 吃点东西 , 说他们多等一会儿没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