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信息|中经评论:如果4700万企业有“健康码”

新冠肺炎疫情让大家熟悉了“健康码” , 属不属于高风险人群 , 扫一扫就知道 。 那么 , 企业是不是“健康”、有没有失信风险 , 外人怎么能知道呢?最近 , 经国务院同意 , 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通知 , 决定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 。 简单地说 , 就是按照信用风险状况 , 将企业分为信用风险低(A类)、信用风险一般(B类)、信用风险较高(C类)、信用风险高(D类)四类 , 作为配置监管资源的内部参考依据 。
这相当于给企业添加了“健康码”:D类约等于“红码” , 要严管;C类约等于“黄码” , 要重点管;A、B类则约等于“绿码” 。 这只是一个类比 , 实际如何差异化监管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 但可以肯定 , 企业“健康码”会让守规矩的企业受益 , 让搞小动作的企业心慌 。
监管“化繁为简” , 是因为管理方式也在不断迭代升级 。 目前我国市场主体已超过1.5亿户 , 其中企业4700多万户 。 相比之下 , 监管部门的执法队伍只是“零头” , 靠传统的人力盯防、挨个走访 , 就算“跑断腿”也很难都摸清情况 。 同时 , 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 传统监管方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监管需要 , 亟需转变监管方式 。
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最大的好处 , 就是把有限的监管资源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 , 提升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 。 此前试点的山东省烟台市有个数据:同样是双随机抽查 , 但他们针对不同信用风险类别的企业采取了不同抽查比例 , 例如对连续两个年度未年报的企业 , 抽查比例提高至20%;对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且2018年度年报中纳税额填写“0”的企业 , 抽查比例提高至100%等 。 风险分类为监管找准了靶子 , 抽查5679户企业发现问题2588户 , 问题发现比例提高到45.57% , 监管效能大幅提高 , 实现对违法失信者“无处不在” , 对诚信守法者“无事不扰” 。
落实4700多万企业的“健康码” , 其复杂性不低于14亿中国人的健康码 。 人的健康码主要依据大数据行程 , 查去没去过高风险地区、跟病例有没有密切接触 , 大多数人不会故意隐匿 。 不过 , 企业的信用状况涉及方方面面 , 包括登记注册、股权出质登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抽查检查结果等 , 而且企业倘若有违法违规行为 , 多半会选择隐瞒而不会主动检举自己 。 这就要求指标设计要科学合理 , 能够准确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监管的技术水平要跟得上 , 能够用大数据挖掘和关联分析企业明里暗里的各种信息;不同部门之间也要加强信息协同 , 才能勾勒出企业的信用全貌 。
目前 , 企业信用风险分类只作为内部监管依据 , 不对外公开 。 在前期各项指标还不完善时 , 谨慎对待、内部使用是很理性的安排 。 等到指标体系能准确全面反映企业信用状况了 , 建议监管部门考虑对外公开 , 方便群众监督 , 就像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提示的“严重失信”“经营异常”等标签 。 此前多项政策均按照先企业后个体户的路径推行 , 如果条件成熟 , 信用风险分类也可考虑将包括个体户在内的1.5亿市场主体全部纳入 。
【各种信息|中经评论:如果4700万企业有“健康码”】虽然企业的“健康码”只是基于其过去某段时间的经营行为 , 一定程度反映其当下的信用风险 , 既不能证明企业财务、销售等状况良好 , 也不能保证它未来不犯错误 。 但是 , 如果生意伙伴谈合作前、消费者交预付款前可以请企业出示“健康码” , 至少能将它作为一项重要参考 , 对自身权益多一层保护 , 也能倒逼企业更加重视合法经营 。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