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2008-2022,全民健身这14年( 二 )


已经有众多科学数据证实 , 心脑血管疾病和部分精神疾病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 。 从1990年到2017年 , 中国抑郁症患病率从3224.6/10万上升到3990.5/10万 。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中国32家医院的3273例抑郁症患者分析发现 , 约31.3%的抑郁症患者以循环系统疾病为首发症状 。
据丁香医生发布的《2021国民健康报告》 , “开心就好” “科学干饭”入选国民健康十大关键词 , 显示人们对心理健康和膳食健康的重视程度 。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 , 只要动起来 , 哪怕只是走跑 , 不论是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健康都能改善大半 。 据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最新出炉的《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 , 健走和慢跑是成年人参与最多的运动之一 , 其中健走比例为22.7% , 跑步比例为19.8% 。
哪怕运动频率并不高 , 至少运动健体的国民共识是形成了 。
智能化
让运动更科学
随着近年来科技水平的提高 , 运动健身类科技产品市场不断丰富 , 让更多人在选择运动的同时 , 也能更加科学、有针对性地提高身体素质 。
在智能设备尚未普及的过去 , 人们的运动健身往往是盲目的 。 有的人在跑步之前没有做足热身运动 , 盲目加大训练强度 , 结果导致横纹肌溶解症 。 还有的人体重明明不适合跑步、登山、跳绳等运动 , 却每天都一根筋硬上 , 导致膝盖受伤 , 复健困难 。
运动也要科学适度 , 否则反而伤害身体 。
一系列智能设备的推出 , 让人们的运动健身更具科学性 , 这其中尤以智能穿戴设备的意义最为突出 。
这些设备搭载了光敏、声敏、压敏等多种传感器方案 , 跟踪捕捉用户运动表现和运动姿态等信息 。 依靠算法与运动科学的深度结合 , 对采集的数据加以分析处理和存储 , 得出更加专业化及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并反馈给用户 。 如运动姿态的识别与实时纠错、跑步步频及姿态的调整反馈等信息 。
一个完整的智能穿戴设备系统 , 不仅包括硬件 , 比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 , 还包括软件端搭载的专业内容服务 , 后者的意义更为重要 。
从智能手表、体脂秤获取的身体机能数据 , 只是科学运动的前提 , 关键是如何进行专业分析 , 并且给出针对性的运动建议 , 这并非随便网上搜索一下就能弄懂的 , 因为有专业知识壁垒 。 也正因为如此 , 智能健身领域背后 , 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空间 。
智能手表已经是运动标配了 。
据艾瑞统计和预测 , 中国智能运动健身市场规模在2019年已达到约人民币100亿元 , 预计2025年将突破到约人民币820亿元 , 2021年至2025年的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达到约46% 。
有的跑步类APP不仅具有基本的配速、轨迹打卡功能 , 还融入了排行榜、社区论坛等板块 , 在增强用户粘性的同时也解决了存量用户“毅力不足”的老大难问题 。
这还属于最初级的 , 更高阶的运动类APP不仅具备运动数据监测分析功能 , 还能为你定制饮食与训练计划 , 并且还推出了直播课程 , 能满足用户跑步减脂之外、增肌或者塑形的多元化健身目的 。
智能穿戴设备并不是智能健身领域的终点 , 这两年由于疫情影响 , 居家健身成为新潮流 , 意外带火了健身镜这个新赛道 。 智能健身镜 , 一般和穿衣镜差不多大小 , 可以贴在墙上 , 也可以架在地上 。
用户通过手机扫描镜子上的二维码进入操控界面 , 确定好课程后 , 镜面便会出现教练 。 用户可以通过镜面完成与教练或其他学员的交互 , 有的产品的镜面顶部摄像头还会纠正错误动作 。
健身镜并不是简单把运动课程搬到大屏上 , 而是会捕捉人体运动 , 科学纠错(至少产品说明是这么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