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 二 )


“在跟诊中 , 主要是学习如何用中医思维看病 。 ”李峰说 , 以往临床带教的随机性很强 , 比如来了感冒的患者 , 就看感冒 。 但是作为带教老师 , 需要更加系统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
李峰和教学团队总结了观诊、助诊、习诊的跟师学习模式 。 在学生刚入学前两年 , 以“观”为主 , 熟悉临床环境、医患交流、突出症状;第二阶段 , 以“助”为主 , 开始抄方、写病历 , 引导学生提高辨证能力;到了研究生阶段 , 则开展相对独立的诊疗 。
“强调学习经典、提高文化底蕴、培养中医思维 , 是师承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 ”李峰说 , 师承教育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医籍学术思想的继承 。 在平时的例会中 , 李峰会和学生一起读经典文献《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
“除了跟着老师学习技术 , 还要学习做人做事 。 ”武琳璐说 , 李峰老师平时待人温和 , 对待患者非常有耐心 , “今后我在诊疗中也会这样做 。 ”
李峰的带教实践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师承教育的一个缩影 。 “每位导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 ”李峰说 , 学生也各有特点 , 有些学生喜欢科研 , 有些喜欢临床 , 带教也需要因材施教 。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谷晓红看来 , 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影响 , 不仅在于知识经验的传承 , 还在于医德、文化和思维 。 她认为 , 要树立“大医精诚、修明德、做明医”的师承教育思想 , 注重立德树人 。 在通识教育部分 , 融入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的跟师学习 。 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 , 将传统中医思维、临床实践能力与现代生命科学知识并重 , 强调悟性培养和人格塑造 。
不仅继承一家之长 , 更要博采众家精髓 , 最大限度鼓励个性发展
推行师承教育 , 师资力量是一个重要因素 。 如何最大限度用好导师资源?闫永红表示 , 学生们可能对某几位导师更加青睐 , 选择导师时出现扎堆现象 。 但是 , 师承的本质要实现个性化指导 , 不是变成小班教学 。
“通过建立导师库 , 学校会尽可能提供更丰富的师资资源 。 ”闫永红说 , 选择导师往往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 在学校层面 , 要保障师承不能流于形式 , 加强师生规范化管理 。 比如 , 需要协调学生上课和跟师的时间 , 做好教学活动的管理和目标设置 , 跟师时长、评价体系都要跟上 , 保证跟师质量 。 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相结合 , 不是简单的跟诊 , 而是要更加注重经典、注重人文、注重实践 。
北中医还特聘民间名老中医、校外知名院士等 , 开放名医名家视频音频教学资源 。 “对于民间名老中医 , 我们最看重的是两点 , 一是医术高 , 二是医德高 。 ”谷晓红说 , 他们往往有独到的理念和实践 , 通过严格的审查、答辩、遴选 , 民间名老中医也可以通过开展讲座、出门诊的方式 , 拓展学生视野 , 传承个人智慧 。
通过广纳师资 , 北中医形成了“集体带、带集体”的师承模式 。 以“名医+名师”“医教研三位一体导师”“名老中医工作站”等导师组形式 , 倡导“名师共同带徒、弟子集体跟师”的理念 , 让学生们不仅继承一家之长 , 更要博采众家精髓 , 最大限度鼓励个性发展 。
2014级岐黄班学生姚睿祺目前读博士三年级 , 他已经跟过不少老师学习 。 他说 , 每个老师的擅长领域、诊疗思路和治法方药都有区别 , 在临床中学习不同老师的辨证思路 , 对于开阔视野和提高诊疗水平很有帮助 。
谷晓红说 , 北京中医药大学还成立了王琦书院 , 以培养中医药领军人才为办学目标 , 探索师承教育培养新模式 , 开辟高端人才成长新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