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尾水的“生态之变”

本文转自:福建日报
养殖尾水的“生态之变”
文章图片
在东园镇埭美村 , 养殖户在沉淀池的“肥水”上种空心菜 。 (资料图片)
养殖尾水的“生态之变”
文章图片
在龙海南溪流域 , 村民在修剪生态浮岛上的水生植物 。 张旭摄
漳州是水产养殖大市 , 近年来产量逐年增加 , 而水产养殖面积却增速放缓 , 这意味着集约化养殖成为主流 。 然而 , 产业发达背后面临不少挑战 , 如水产养殖尾水的污染问题 。
产业需要发展 , 环境更要保护 。 漳州在漳浦、诏安等地开展养殖尾水治理试点 , 主动破解养殖环保难题 , 通过探索水产养殖的绿色发展模式 , 实现养殖产业和绿色发展双丰收 。
沉淀消纳治尾水
饲料撒进标准化养殖池 , 一群群南美白对虾苗迅速聚拢 , 水面泛起阵阵涟漪 。 “水质好了 , 南美白对虾成活率高 , 长得快 。 ”东方利洋苗种繁育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红岩说 。
养了20年南美白对虾 , 李红岩和乡亲们目睹了身边环境的变化 。 为了扩大虾苗产业 , 养殖户各自筑池养苗 , 一条管子抽海水 , 一条管子排尾水 , 海岸遍布取水管 , 部分区域沙滩出现污染 , 有的海域水质下降 。
“残饵和粪便导致的污染水体就是尾水 。 尾水若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 , 就会污染养殖水域环境 , 还会导致鱼类、虾蟹等暴发疾病甚至大面积死亡 。 ”养殖户吴多泰坦言 。
按照漳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意见 , 李红岩腾出5200平方米车间专门处理尾水 , 处理工艺为“生态渠道+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过滤坝+生态净化池” 。
“通俗来讲 , 就是做三级净化池 。 第一级 , 进水、沉淀、投益菌和微生物降解类菌 。 其中 , 挑选到合适的微生物菌株是关键一环 。 从长期看 , 使用农业微生物方法处理没有二次污染 , 成本最低且可以持续作用 。 第二、三级 , 主要进行多轮生物净化 , 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 ”李红岩介绍 , 通过水产养殖污染沉淀消纳法 , 养殖户只需按比例预留沉淀消纳池用地 , 就可以通过重组和完善水体生态系统 , 恢复水体自然净化能力 。
沉淀消纳法固然有效 , 但养殖场若没有地块处理尾水该怎么办?“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 , 技术人员摸索出不同应对办法 。 如果是比较集中的养殖区 , 养殖户可以共用消纳池 。 ”漳州市水技站站长尤颖哲说 。 目前 , 诏安县梅岭全镇养殖户都腾出12%的虾池养殖面积建设沉淀消纳池 。
立体养殖获双赢
对于漳浦县海鳗专业合作社会长陈建坤来说 , 养殖尾水的处理 , 要从鳗鱼的生态链说起 。
“鳗鱼非常凶狠 , 别说小鱼小虾了 , 就是螃蟹它也能啃下来 。 ”陈建坤说 , 自己不仅大规模养海鳗 , 还混养小鱼、虾、贝等“鳗鱼食” 。
这种大胆的行为 , 源于防治鳗鱼的红耳朵病 。
“红耳朵病主要源于水质污染 。 我尝试将鱼虾与海鳗混养 。 你看 , 鱼虾每一天都要赛跑 。 体质较弱的虾和黄鳍鲷 , 会被海鳗吃掉 。 此外 , 我们还在鳗鱼池里养泥蚶 , 泥蚶主要以池子里的藻类为食 。 ”陈建坤说 , 大鱼吃小鱼 , 小鱼吃虾米 , 尽管是人工养殖的池塘 , 却也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律 , 不再出现病虾、病鱼 , 病菌就难以在池水中传播了 。
混养还减少了饵料对水质的污染 。 经过这一系列处理 , 陈建坤的养殖场自成一套“生态系统” , 无需排放养殖尾水 。
收获的季节到了 , 陈建坤鳗池的鱼虾不仅没有被海鳗全部吃掉 , 有的反而长得膘肥肉满 , 卖了个好价钱 。 海鳗也获得丰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