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月10日讯 四川都江堰是川芎“胜”产|四川都江堰:关注川芎产业供给侧 振兴乡村发展

中国网1月10日讯四川都江堰是川芎“胜”产 , 且唯一的产地 , 核心地区在石羊镇 。 早年 , 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 在传统中医药文化逐年上扬的今天 , 关注川芎产业供给侧 , 就是关心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 。
川芎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风土人情 , 非常切合康养、药膳、水旱轮作 , 农耕体验 , 参禅养芎等乡村旅游元素 。
川芎 , 属“上品”中药材 , 全身都是宝 。 不仅在中医药配方中随处可见 。 而且 , 还具有药食同源特性 。 其苗(嫩茎 , 或称尖)翠绿鲜嫩 , 具有一般蔬菜所没有的特异香味和可口 , 故 , 乡人历代皆喜以佐餐 。 宋代 , 成都知府宋祁 , 在《益部方物略记》中 , 这样描述蜀地特产川芎:“柔叶美根 , 冬不殒零 , 采而掇之 , 可糁于羮” 。 外地客人也视为珍品 , 以待食为幸 。
据《灌县石羊镇志》一则历史遗韵记载 , 清光绪二年(1876) , 五十六岁的丁宝桢从山东巡抚调入四川任总督 , 在主政十年期间 , 曾多次主导修缮都江堰灌溉天府粮仓 , 委实 , 为民生贡献极大 。

中国网1月10日讯 四川都江堰是川芎“胜”产|四川都江堰:关注川芎产业供给侧 振兴乡村发展
文章图片
有一年 , 都江堰岁修之际 , 丁宝桢沿岷江巡河到达石羊段 , 夜宿石羊场“全义合”客栈 。 全义合是由韩仲金、高茂如、付和庆组成的仓储业营商联盟 , 从事川芎产业一条龙服务机构 。
这天 , 丁宝桢从徐渡淘修现场 , 回到石羊场已经很晚 , 当地官员执意留宿 , 丁宝桢满心意应许 。 镇人便安排本邑著名乡厨罗鸡肉作乡味凉拌菜“川芎巅儿”以献特色 。 不料 , 丁宝桢食后大赞 , 不知其食材为何物 , 只感觉食之不厌 , 胃口大开 , 便问其详 。 经介绍 , 得知是川芎嫩叶所作 , 就兴致勃勃关心川芎特产种植情况 , 并盼能常食此菜 。 陪同的县令好奇地问乡官 , 还有如此地道的名菜!罗鸡肉连忙又作一道“川芎肘子” , 随同官员情不自禁地悄然责乡常供否?乡官应答可供 。 从此 , 一品乡菜 , 被总督品鉴誉满四川 。
都江堰种植川芎中药材由来已久: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芎藭;宋朝《本草图经》清楚地记载各个产地有所不同 , 但要数蜀中为最“胜” , 该书开始使用“川芎”名词 。 清朝《本草纲目拾遗》 , 对川芎与其它地区的芎进行区别 , 其描述最明确 , 并记载功效差异 。

中国网1月10日讯 四川都江堰是川芎“胜”产|四川都江堰:关注川芎产业供给侧 振兴乡村发展
文章图片
到了唐元和九年(814) , 当地马祖寺按“马祖建丛林 , 百丈立清规”戒律 , 把川芎作为“农禅”引入寺院种植 , 举办川芎入禅仪式 。 从此 , 当地人把种植川芎 , 称为“养川芎” , 收割川芎叫“起川芎”形成民俗庙会 。
川芎在都江堰种植 , 鼎盛时期是在宋代 。 那时 , 从广东回蜀的云门宗第二代祖师“澄远禅师” , 率寺院周围农户大量种植川芎 , 并将寺院易名“香林院” , 将“农禅并重”思想作为修身养性教化于人 , 丰富了“上九”庙会活动 , 博得法号“益州”或“青城香林澄远禅师” , 惠及一方民生经济 。
清代知县王梦庚诗言道:“十里钟声隔树闻 , 丛林翁郁绿云生 。 沿堤香气芎苗接 , 入座潮音松盖分……”可见 , 那时的石羊地区 , 在十里开外呈现的是“农禅并重养川芎”的风景 。
在古代 , 川芎有许多别名 , 文人们把茎叶(蘼芜)和块根(芎藭)分别寓意:其茎叶芳香怡人 , 所以叫香草、香果等与人的情感有关 。 因是药香味 , 古人制成弥香、沉香、乳香等佩带于身 。 曹操就常将芎藭(蘼芜)藏在衣袖中 。 后蜀乡女把自己打扮成香妃 。 铁面御史赵抃 , 常有“焚香”习惯 , 自省问政 。 所以 , 有民间习俗:“带着香包走 , 岂怕不服水土 。 护身香包袋 , 不怕五虫害”之说;而块根 , 被寓为与头脑智慧有关 , 治头风头痛是独道之良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