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核心提要:
1.与第九版相比 , 第十版进一步明确“新型冠状病毒”特点:三天内传染性最强、老人与有基础病者重症与重死率高于一般人群、潜伏期由“3至7天”改为“2至4天” 。
2.第十版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治疗标准:不再判定“疑似病例”、轻中重型的定义均有所调整、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标准修改为65岁以上 。
3.第十版进一步明确用药方案: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辉瑞Paxlovid)的使用条件进一步明确:适用人群为发病5天以内的轻、中型且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成年患者 , 不建议在哺乳期及重度肝肾损伤者使用 。
1月6日 , 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 。 这是时隔七个月以来的最新一版诊疗方案 。 我认真研读了《新冠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 , 也和第九版做了一下对比 , 说一下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一些差异 。 在说正文之前 , 首先看到的第一个变化来自于标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改为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 1.病原学特点: 第十版将原来五天内传染性最强 , 改为了三天内传染性最强
- 在原有奥密克戎的介绍上 , 增加了重组株的概念 。 方案指出全球数个月以来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主要为BA.5.2 , 但是2022年10月份以来免疫逃逸能力和传播力更强的BF.7、BQ.1和BQ.1.1等亚分支及重组变异株(XBB)传播优势增加 , 在一些国家取代了BA.5.2 。
- 第九版写的“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最强” , 第十版改为“3天内” 。
- 第十版补充了一句话:“老年人及伴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感染后重症率、病死率高于一般人群 , 接种疫苗后可降低重症及死亡风险” 。
- 关于预防(第九版此部分为病理改变 , 现已删除) , 首先强调疫苗接种 , 其次需要做好一般预防措施 , 比如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 。
3.临床表现:潜伏期由“3至7天”改为“2至4天”
- 第九版写的“潜伏期1~14天 , 多为3~7 天” , 而第十版不再强调极端例子 , 明确“潜伏期多为2~4 天” 。
- ①主要表现为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 , 发热多为中低热 , 部分病例亦可表现为高热 , 热程多不超过3天 。 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腹泻、结膜炎等 。 ②少数患者病情继续发展 , 发热持续 , 并出现肺炎相关表现 。 ③重症患者多在发病5~7天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 。 ④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
- 儿童感染后临床表现与成人相似 , 高热相对多见 。 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 病情危重者多见于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肥胖人群等 。
4.诊断标准:不再判定“疑似病例”
- 删除“疑似病例”的表述 , 第十版抗原检测阳性即为确诊 , 无需核酸进一步确认 。
5.临床分型:轻中重型的定义均有所调整
- ①轻型: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表现 , 如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 。 ②中型(原来的普通型):持续高热>3天或(和)咳嗽、气促等 , 但呼吸频率(RR) <30次/分、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 。 影像学可见特征性新冠病毒感染肺炎表现 。 (简单来说 , 就是有影像学肺炎表现 , 但是血氧正常)③重型:在第九版基础上增加一句话——不能以新冠病毒感染以外其他原因解释 。 儿童重型新增一条超高热 。
- 维C搭配海鲜,毒性相当于砒霜?一文揭开真相
- 乙肝100%的会发展成肝癌吗?一文揭开答案
- 复旦儿科开设新冠感染后免疫评估门诊:感染可能损害免疫功能
- 体检查出肺腺鳞癌二期,为何做手术后依旧要化疗?一文揭开疑惑
- 为什么吃饭“慢一点”有利于身体健康长寿了?一文揭开真相
- 坚持喝“开水冲鸡蛋”,5大好处或“不请自来”,分享给大家
- 无需打针,武汉经开区启动吸入式新冠疫苗接种
- 养花就选这“5种”,耐寒力强,冬天也开花
- 发挥国家级中医药非遗优势,开设新冠病区,为老百姓解燃眉之急
- 爸爸姓“操”,为闺女起名愁眉苦脸,爷爷绝妙起名,全家喜笑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