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一位老中医的肺腑之言:辨夹食伤寒坏病脉证并治


医生|一位老中医的肺腑之言:辨夹食伤寒坏病脉证并治

文章图片


医生|一位老中医的肺腑之言:辨夹食伤寒坏病脉证并治

文章图片



编者按:
本故事来自明末清初名医喻嘉言先生所著《寓意草》 。
喻昌 , 字嘉言 , 号西昌老人 , 江西南昌人 , 特别推崇《伤寒论》 , 其临床经验丰富 , 学术造诣精深 , 在医学理论上勇于创新 , 提出了“秋燥论”和“大气论” 。
故事为本人翻译而成 , 稍加润色 , 略作改编 。 本人才疏学浅 , 水平所限 , 难免错讹 , 望大神不吝赐教 。
故事终究只是故事 , 只可在茶余饭后用作谈资 , 以博取众人欢笑 。 若有病须去正规医院寻医问药 , 切莫自作主张 , 本人概不负责 。

袁仲卿小儿在水中捉蟛蜞为乐 , 忽然 , 不慎跌入水中 , 家人慌忙救起 , 谁知 , 没过一会儿 , 该小儿便浑身大热 , 口中呻吟不止 , 家人又急忙寻医问药 。 先前所请诸位医生皆以镇惊清热之药合成丸散与之服用 , 不料两天之后 , 该小儿却又昏迷不醒 , 胸高三寸 , 颈软若无骨 , 头部任意歪斜 , 奄奄一息 , 几无生还希望 。
诸医束手无策 , 家人焦急万分 。
袁仲卿再四求我去给其小儿诊治 , 我到后 , 诊其脉则细弱如蛛丝 , 稍用力按则全无 。 我要来一碗温开水 , 用茶匙滴入小儿口中 , 见其微有吞意 。
我对袁仲卿说:“我给人治病向来都不惧怕外表症状有多严重 , 但是 , 令郎脉已无根 , 我也无可奈何了 。 ”
当时还有一位赵姓医生在场 , 附和道:“鼻孔黑如烟煤 , 可见肺气已绝 , 纵有神丹妙药 , 也不能救活了 。 ”
但我仍不死心 , 亦不忍见其家人悲伤 , 于是说:“令郎的病怎么会如此严重?请你们离我稍微远一些 , 让我一个人静静地思考一下 。 ”
良久 , 我终有所悟 , 乃说:“我有治法了 。 ”
听我说此 , 袁仲卿且惊且喜 , 赵姓医愿闻其详 。

我说:“小儿惊风一症 , 实乃前人穿凿附会 , 妄加议论 , 以致后之小儿深受其害 , 不知折损了多少无辜性命 。 我曾经与其他医生就此症作过一番争论 , 怎奈苦无证据 。 后来 , 我见到名医方有执先生所著《伤寒条辨》后附痉书一册 , 专门论述此症 , 始知昔日之先贤与我心有灵犀 , 医道中尚有明理之人存在 。 譬如此症 , 看似因惊而得 , 实则因跌入水中而受冷湿之气所致 , 当为外感发热之病 , 恰好又遇食物在胃中 , 因之而不得消化 。 此症类似于夹食伤寒 , 当用五积散来治疗 。 怎奈先前诸医不明此理 , 偏以镇惊寒凉之药投之 , 以致外邪深入脏腑 , 神志因而不清 。 停滞在胃中的食物亦因寒凉而不能运化 , 所服之药皆在病人胃口之上 , 不能深入 , 越积越多 , 终致其胸高而突出 。 医治之法 , 当以理中药运转先前所服之药 。 倘若症状减轻且脉伏而出 , 再按伤寒门来用药 , 尚可有救 。 ”
赵医生听后却说:“鼻如烟煤 , 肺气已绝 , 却用理中药 , 岂不是要加速死亡?”
我答:“我之所以静坐思考 , 原因正在于此 。 鼻孔黑如烟煤 , 不过是大肠燥结的表现 , 缘于肺与大肠相表里 。 倘若果真肺气已绝 , 则当汗出而喘 , 怎会身热无汗?又怎会胸高而气不急促 , 并且鼻尖微润?这些正是我判断病人有生还希望的依据 。 ”鼻尖以候脾 , 微润则脾胃之气尚存 。

于是 , 我让袁仲卿煎理中汤一盏与其小儿服用 。 袁仲卿煎好药后 , 试过药的温度 , 因其儿昏迷 , 便把药灌进其儿喉中 。 顷刻之间 , 只见病人大吐一口 , 果然 , 连同前两天所服的药一齐都被吐了出来 , 吐过之后 , 胸部渐平 , 颈亦稍硬 , 但仍脉伏不出 , 人事不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