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治|北京市本土新冠肺炎病例再清零

2022年1月2日 , 伴随着冬日里的温暖阳光 , 一条暖心的消息从北京地坛医院应急隔离区传来:北京市本土新冠肺炎病例中的最后一名患者治愈出院 。 本土病例再一次动态清零!
一刻不放松 , 与德尔塔竞速
2021年10月19日 , 丰台区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 , 拉响了疫情的警报 。 至12月19日 , 北京市报告新增本土病例涉及丰台、昌平、海淀、朝阳等区 。
迎击德尔塔 , 全员行动 , 一刻不放松 。 疫情防控各环节积累的大量经验 , 在本轮疫情的防控中继续推广 。 比如在病例救治和管理的环节 , 本市建立市区两级的定点医院 , 市级3所 , 区级17所 。 治愈出院患者继续进行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出院后定期到医院随访、复诊 。
一些新的尝试也在本轮疫情防控中亮出来 。 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及强化防范区的概念 , 首次被应用到疫情处置的过程中 。
2021年11月26日 , 海淀区西三旗街道富力桃园C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 , 至此本市均为低风险地区 。 2022年1月2日 , 本轮疫情本土病例清零 。
每一天 , 各有关部门都在与病毒竞速 , 再一次体现了能打硬仗的“北京速度” 。
多院专家齐心 , “一人一策”诊治
本轮疫情共有本土病例51例 , 其中危重型2例、重型1例、轻型和普通型共46例、无症状感染者2例 。 男性22例、女性29例 , 最大年龄89岁、最小年龄3岁 , 平均年龄50岁 。 地坛医院院长金荣华介绍 , 老年患者比例高 , 60岁以上的患者有25名 , 年龄最大的一位89岁 , 超70%的患者伴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基础病及重症高风险因素 , 个别患者还有恶性肿瘤、肝硬化等特殊情况 。
对于不同患者 , 分而治之 。 轻型、普通型患者 , 及早发现和阻断病情发展为重症病例是降低死亡率的首要环节 。 地坛医院组建了多学科专家团队 , 制定有针对性的“一人一策”诊治方案 。 医疗救治坚持中西医并重 , 加强中医救治力量 。 北京中医医院的针灸科医生和安定医院、回龙观医院的精神科医生也进驻病房 , 共同展开救治 。
金荣华介绍 , 救治中启动了用药申请 , 进行了专家论证、伦理审查等多环节 , 36名患者在24小时内以“同情用药”的形式 , 用上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病毒特异性治疗药物——单克隆中和抗体 。 “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 疾病进展得到控制 , 有效控制了重症、危重症发生发展 ,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 ”
“一人一团队” , 救治危重症患者
市卫健委和市医管中心统筹专家资源 , 成立了市级重症专家组共同参与救治危重症和重症患者 。
赵先生是本轮疫情首例重症患者 , 由于患有多种基础疾病 , 尽管早期开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 , 但病情仍不断加重 。 2021年10月26日 , 他转入应急六区的重症医学科病房;30日 , 病情急剧恶化 , 双肺弥漫炎症病灶快速增多 , 左侧接近白肺 。 市卫健委和市医管中心为重症患者成立“一人一团队”的诊疗小组 , 市级重症专家组每天会诊 , 研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甚至呼吸机一个参数的调整 , 都由10多位专家集体讨论后给出最精准的方案 。
治疗过程 , 病情有反复 , 医护人员却从未想过退缩 。 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 赵先生的病情一天天好转 。 2021年11月8日 , 经仔细评估 , 镇静药物停用 , 赵先生醒了 。
984小时的守护 , 赵先生康复了 。 出院前 , 他提笔给医护人员写了一封感谢信:愿我们共同努力 , 战胜病魔 , 为社会做贡献 。
这是一个患者康复的故事 , 也是所有患者康复时最想说的一句话 。 新的一年开启了 , 首都的医务工作者坚守在防疫第一线 , 默默践行着“疫情不退 , 我们不退”的誓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