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游评书」生物观察的经典手记 认知世界的细致入微( 三 )


人类疾病的真知灼见
「老游评书」生物观察的经典手记 认知世界的细致入微
文章图片
作者认为 , 人类疾病的肇事者是一群有组织的、现代化的魔鬼 , 其中稳坐军中大帐的便是细菌 。 疾病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 是人类的自然状态 。 假如我们成功消灭了一种疾病 , 总会有一种新的疾病环伺在旁 , 等候取而代之 。 事实上细菌致病的频次是非常低的 , 而且只涉及较少种类的致病菌 , 考虑到地球上细菌数量之多 , 这种现象看上去似乎有点古怪 。 疾病通常是共生谈判无果所致 , 是共生双方的一方或双方越过了边境线 , 是对生物界中边界协定的误解 。 对大多数细菌来说 , 致病性也许反倒是它们的劣势 , 它们所要冒的生命危险比我们的危险更大 。 任何生命似乎都是以死亡为代价换来的 , 正如一个细胞换一个细胞 。 当我们认识到这是一个齐头并进的过程 , 了解到我们是彼此陪伴、殊途同归时 , 也许会稍感宽慰 。 他认为疾病也有可能是身体免疫系统的一种有缺陷的反应 , 而不是外来病原体的入侵 。 炎症不单纯是身体的防御机制 , 也是身体给自己造成的一种不自在 。 当出现炎症时 , 各种防御机制可能出现互不相容的局面 , 造成的结果常常是对宿主的损害大于对入侵者的杀灭 , 导致出现生物学上的事故 。 炎症与免疫机制的强大设计 , 一定是为了让我们彼此分离 。 作者坦言 , 人类远不如我们身上的肝脏等器官聪明 , 人体的禀赋注定了我们没有能力替器官做出决定 。 不管它们干什么 , 没有我们的干预 , 它们都会做得更好 。 作者认为 , 信息是我们的能源 , 为我们提供驱动力 , 通常我们输出的信息比接收的要多 。 信息流基本上是单向的 , 我们都着迷于尽量快的速度输入信息 , 但缺乏回收信息的认知机制 。 在我们获得关于至少一种生物真正完整的信息之前 , 先别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
鲜为人知的动物世界
「老游评书」生物观察的经典手记 认知世界的细致入微
文章图片
作者介绍了动物世界中许多鲜为人知但又引人入胜的知识 , 如嗅觉灵敏的狗不仅能凭气味追踪一个人 , 还能分辨出载玻片上指纹的气味 。 即便6周之后气味变得更淡 , 但它依然能记住这些载玻片 , 并能将其从其他载玻片中辨出 。 另外 , 狗能嗅出同卵双生子的身份 , 并且可以寻索两人中任意一位的踪迹 。 1只野兔大约有1亿个嗅觉感受器 , 而且这些感受器细胞以恒定的、快得惊人的速度更新 。 群居性昆虫聚居成群后 , 会不同于它们独居或成双成对时的样子 , 会发生质变 。 单个蝗虫是安静、审慎、固着的动物 , 直到足够多的蝗虫摩肩接踵地紧挤在一起时 , 它们就会振动 , 嗡嗡叫 , 于是便轰然起飞 。 放在一起的白蚁会变得越来越友好和活跃 , 但没有产卵和交配的意向;相反 , 它们会缩减摄水量 , 注意自己的体重 , 其飞行肌肉内的线粒体代谢活动将增加 。 最具群居性的动物只能适应群体行为 , 离群之后的蜜蜂和蚂蚁 , 除了死亡别无选择 。 与其说蚂蚁是独立的实体 , 不如说它像是组成某种动物的部件 。 它们是活动的细胞 , 连接彼此是致密的结缔组织 , 它们在由其他蚂蚁组成的树枝状网络中循环 。 蚂蚁群中的个体每天死亡3%~4% , 大约1个月之内 , 一代蚂蚁就会销声匿迹 。 除了人类的城市 , 白蚁的巢穴大概要算自然界最庞大的建筑 。 蚁穴的内部如同一座三维的迷宫 , 里面布置着旋转长廊、回廊和穹顶 , 通风良好 , 冬暖夏凉 。 其中有的大洞穴作为真菌农场 , 白蚁靠它们获得营养补给 , 也许还会用它取暖 。 一般而言 , 蚁穴可续存60年之久;若无天灾 , 则永世不坏 。 作者指出 , 人类的集体行为恰恰是我们最神秘的地方 。 在理解人类的集体行为之前 , 我们不可能造得出和自己一样的机器 , 而我们现在连接近理解都谈不上 。 我们需要一切失败、挫折的机会 , 最重要的是 , 我们需要大脑保留绝对的不可预测性和完全的不确定性 , 如此才能一如既往地对所有的可能选择保持开放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