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21)


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21)
文章图片
一、概述

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21)
文章图片
(一)定义
缺血性卒中(ischemicstroke)又称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 , 指脑血循环障碍病因导致脑血管堵塞或严重狭窄 , 使脑血流灌注不足 , 进而缺血、缺氧导致脑血管供血区脑组织死亡 , 临床上表现为突发局灶或弥散性的神经功能缺损 , 头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上形成新的局灶性脑梗死病灶 , 24h之后往往留有后遗症(包括症状、体征、新的脑梗死病灶)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 , TIA)为脑血循环障碍病因导致的突发、短暂(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多见)的脑、脊髓或视网膜神经功能缺损 , 影像学无新的局灶性脑梗死病灶 。 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亚型 , 病理生理过程与缺血性卒中相似 , 治疗上也与缺血性卒中相似 。 TIA是缺血性卒中的预警信号 , 应按照缺血性卒中处理 , 是基层医生需要掌握的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病亚型 。
(二)分类
缺血性卒中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 , 但目前国内外比较公认和实用的分类方法为病因学分类 , 即缺血性卒中的TOAST病因分型及国内学者根据TOAST分型改良的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aischemicstrokesubclassification , CISS)病因分型 。 按照TOAST病因分型 , 缺血性卒中可以分为5型 , 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arteryatherosclerosis)、心源性栓塞型(cardioembolism)、小血管闭塞型(small-vesselocclusion)、其他病因确定型(acutestrokeofotherdeterminedetiology)和病因不能确定型(strokeofundeterminedetiology) 。
结合临床实践的实用性 , 国内学者在TOAST及CISS病因分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缺血性卒中的新的分类 , 最后将缺血性卒中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脑栓塞、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出血性脑梗死、其他原因脑梗死、原因不明脑梗死 。
(三)流行病学
2013年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国20岁及以上成年人卒中加权患病率1114.8/10万 , 首次卒中加权发病率246.8/10万 , 死亡率114.8/10万 。 有资料显示卒中后1年复发率为8.2% , 5年复发率为41% 。 缺血性卒中占卒中的69.6%~70.8% , 预后差 , 其1年后致死及致残率为33.4%~33.8% 。 卒中已经成为我国第一致死病因(136.64/10万) 。
二、病因学分析

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21)
文章图片
(一)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1.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及低出生体重等 , 具有这些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者则更需要重视其他可干预危险因素的筛查与干预 。
2.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干预后可以明确获益的危险因素 , 如高血压、心脏病、血脂异常、糖尿病、无症状颈动脉狭窄、超重与肥胖、缺乏身体活动、饮食和营养、吸烟、饮酒等 , 以及一些干预后可能潜在获益的危险因素 , 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代谢综合征、高凝状态、口服避孕药、偏头痛、炎症与感染、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绝经后激素治疗及药物滥用等 。
(二)缺血性卒中的病因
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21)】按照TOAST病因分型 , 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可以分为5大类 , 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血管闭塞、其他可确定的病因、不能确定的病因 。
(三)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
1.栓塞机制:包括动脉源性栓子、心源性栓子和反常栓子3大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