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通过什么知道了中秋节的由来是什么 中秋节的名称由来是什么

中秋节名字的由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之一 。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 。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
这个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铯采歌颂、赞美了嫦娥,中秋传说
中秋节地起源,有多种说法,民间流传极广地是嫦娥妒恨丈夫后羿薄情,偷吃了它从王母娘娘那里要来地不死之药,于农历八月十五之夜飞上天去,在月筑室为宫,遂为月宫之神;后羿后悔不已,年年地八月十五夜,望月设供,祈望妻子返回人间与自己本人跟儿女团聚,由此而衍生出后世民间祭月祈团圆地文化习俗了解 。
民俗学家则认为,中秋节地原始基础是源于先民对月亮地崇拜了解 。到周朝时,对月亮地朝拜仪式开始岁时化,“中春昼……迎暑,中秋夜迎寒”了解 。在汉代以前,秋夕祭月已列入朝廷典章了解 。到唐宋时,中秋节已受到普遍地重视了解 。
中秋节吃月饼地记载,在北宋前地典籍中很非常难找到了解 。直到南宋,周密所写地《武林旧事》卷六才提到蒸食地糕饼中有“月饼”了解 。是否就是中秋专用地节物,则不得而知了解 。月饼明确地作为中秋节专用之物,并被赋予“团圆”、“跟美”地美好意蕴,是在元代之后,“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了解 。《明宫史》载,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开始,“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
中秋起源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 。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 。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储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铯采,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 。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 。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 。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 。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 。”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 。…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 。“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 。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 。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 。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 。”“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 。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 。是时也,皓魄当空,采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 。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 。”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
如果能够帮助你解决问题,那么希望你点击“采纳”, 举手之劳,将鼓励我们继续解答其他QQ网友的问题.

我通过什么知道了中秋节的由来是什么 中秋节的名称由来是什么

文章插图
中秋节的来历是什么?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 。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
中秋起源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 。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 。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储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铯采,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 。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 。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 。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 。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 。”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 。…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 。“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 。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 。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 。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 。”“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 。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 。是时也,皓魄当空,采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 。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 。”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
中秋食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 。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 。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 。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 。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 。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 。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 。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 。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
【我通过什么知道了中秋节的由来是什么 中秋节的名称由来是什么】我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但节俗各异 。壮族习惯于在河中的竹排房上用米饼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并演唱优美的《请月姑》民歌 。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萧,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 。侗族则在这时让青年人郊游、欢会,称为“赶坪节” 。第一天是芦笙会,第二天对歌 。小伙子都要化妆,向心上人表达情意 。傣族是对空鸣放火枪,然后围坐饮酒,品尝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和干黄鳝,谈笑望月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 。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 。人员江齐后,大家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采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 。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盛大的调声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
中秋与月饼
中秋吃月饼 。最先见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 。唐和五代时赏月的食品只见有“玩月羹”等,未见有月饼 。月饼作为一种食品的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始见于南宋的《武林旧事》 。明代以来,有关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记述就更多了 。《宛署杂记》说,每到中秋,百姓们都制作面饼互相赠送,: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市场店铺里卖的月饼,多用果类作馅子,巧名异状,有的月饼一个要值数百钱 。《熙朝乐事》里也说,八月十五日称为中秋,民间以月饼作为礼品互相赠送,取团圆之义 。这一天晚上,家家举行赏月助家宴,或者带上装月饼的食盒和酒壶到湖边去通宵游赏 。在西湖苏堤上,人们成群结队,载歌载舞 。同白天没有两样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杭州百姓中秋夜赏月的盛况 。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月饼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工艺越来越讲究 。咸、甜、荤、素各俱异味;光面、花边,各有特铯 。明末彭蕴章在《幽州土风俗》中写道:“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瞻兔满人间 。悔煞嫩娥窃药年 。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至杵驻丹颜 。”这说明心灵手巧的厨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的优美传说,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形象再现于月饼之上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也有“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婚兔之形”的记述 。足见古代月饼从内容到形式已是百花齐放了 。楼主,最佳答案可以凭给两个人,板凳也给分吧 。拜托拉!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