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放射学泰斗李果珍教授

中国影像医学界的泰斗、原北京医院放射科老主任李果珍教授于2022年11月27日13时11分辞世 , 享年108岁 。
李果珍教授60岁学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70岁学MR(核磁共振成像)、80岁学电脑 , 90多岁的李果珍还在用电邮保持着同世界各地同行的交流 , 跟踪专业发展的前沿 。
作为中国放射医学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 , 李果珍教授医者仁心 , 悬壶济世 。 躬行著述 , 立身为师 。 初心不泯 , 肝胆相照 。 汇通中外 , 泽布天下 。 所谓名师大家 , 不仅在于其渊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作风 , 更在于他们为学为人的精神境界 。
李果珍 , 中国放射学领域杰出女科学家 , 唯一同时获得北美放射学会、欧洲放射学会终身荣誉会员和亚太放射学会金奖三项医学影像界殊荣的中国人 , 名字被载入“世界名人录” 。 首创以手和腕骨判断骨龄的研究 , 推动创建中国人正常骨龄标准;参与引入国内第一批CT并最早开展CT检查;率先使用功能MR对针灸治疗进行量化研究 , 引发国际高度关注 。
中国放射医学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
李果珍教授生于1915年 , 1935年在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医学预科学习三年 , 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五年 。 1943年 , 28岁的李果珍从协和医学院毕业并进入协和医院工作的放射学科工作 , 师从中国第一位放射学家谢志光教授 。 “当时 , 我们只有一台老式的带有曝光功能的GEX射线机 。 ”她说 , “我们用它来检查骨关节、胸肺等领域 , 结合临床的观察 , 得出可靠的诊断 。 ”
沉痛悼念放射学泰斗李果珍教授
文章图片
1925年李教授与兄弟姐妹在天津
沉痛悼念放射学泰斗李果珍教授
文章图片
李果珍在协和医学院
1948年 , 李果珍远赴美国芝加哥大学附属医院(Billing’sHospital)放射科作研究员 。 在那里 , 她系统地接触了当时最先进的临床影像工具并和导师Hodges教授开展了多种临床疾病的研究 。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震撼了全世界的海外学子 , 也激发了李果珍教授的爱国之心 , 她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环境 , 回到了百废待兴的祖国 , 为振兴中华放射学事业而献身 。 回国后 , 她成为我国首批放射学专家 。
20世纪70年代末 , 李果珍教授得知国外已经将研发成功的CT应用于临床后 , 马上考虑能否将这一技术引入中国 , “如果把这一技术引入我国 , 能解决很多疾病的前期诊断和术后复查问题 。 ”
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国家领导的认可 。 1978年 , 由卫生部、北京医院组成的专家考察团赴美国做了专程调研 , 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放射学界首次赴美访问 。
1978年 , 国内第一台CT成功落户北京医院 。 然而 , 在李果珍教授看来 , 很多医生对CT了解不深 , 还不能充分利用CT的优势 。 于是 , 她决定尽快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教授给更多国内的放射科医生 。
永立放射医学潮头
李果珍教授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好学与钻研精神 。 她在60岁学CT , 70岁学MR , 80岁学电脑的经历已成为一段佳话被广为传颂 。
沉痛悼念放射学泰斗李果珍教授
文章图片
95岁的李果珍教授依然神采奕奕
“1978年 , 我们医院拥有了CT , 这在中国是第一台 。 现在 , 我们拥有CT、MRI、PET等世界上一流的放射诊断设备 。 ”李果珍教授始终关注医学影像界的发展 , 引入CT后 , 她开始关注MRI 。 “全身的骨骼可以用X射线成像 , 腹部的器官可以通过使用造影剂进行X射线成像 , 胸部是X射线最早应用的领域之一 。 可是X射线照射头部 , 获得的只是颅骨的影像 , 而看不到脑组织 。 CT是基于X射线的 , 能够进行脑组织成像 , 但仍不尽人意 。 而用MRI进行头部成像时 , 可以做任意方位断层成像 , 而且其影像的组织对比度高、没有骨伪影、能够显示核团等 , 应该是目前可得到的最好的脑成像方法 。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 ,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全球第一台磁共振应用于临床起 , 李教授就开始关注磁共振 , 开始学习复杂、枯燥的磁共振物理知识 , 她不仅自己学 , 还带领科里年轻人一起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