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治疗的曙光!复旦团队通过人星形胶质细胞再生脑类器官,成功修复脊髓损伤

中枢神经损伤包括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 , SCI)导致不可逆的中枢神经组织丧失 , 其治疗一直是神经科学与再生领域面临的重大科学难题 。 严重脊髓损伤患者出现下肢瘫痪 , 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 研究发现 , 通过移植不同类型的神经细胞可在不同程度上改善SCI小鼠的运动功能 , 这表明神经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具有重大的应用潜力 。
骨髓治疗的曙光!复旦团队通过人星形胶质细胞再生脑类器官,成功修复脊髓损伤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s , iPSCs)衍生的2D神经细胞移植可以避免免疫排斥 , 但存在成瘤风险、定向分化操作复杂以及移植后的随机扩散等问题 。 脊髓是高度特化的神经组织 , 神经细胞具有多样性和严格的空间分布 , 其发挥精细的神经信号传导和处理功能 。 目前 , 无论体外还是体内诱导产生具有精细结构的脊髓组织都面临巨大挑战 。
近年来 , 直接重编程内源性胶质细胞为神经元成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 , CNS)损伤修复的新策略 , 该策略不需要进行细胞移植即可促进神经元再生 , 且避免了免疫排斥反应 。 前期研究表明调控基因表达或使用小分子药物 , 小鼠和人的星形胶质细胞可以在体外和体内重编程为不同类型的神经元 。 然而 , 这些诱导的神经元不具备增殖和神经器官发生的能力 。 因此 , 利用中枢神经细胞直接再生出具有精细结构的3D脑与脊髓类器官 , 将为中枢神经组织损伤修复提供更大的应用潜力 。
骨髓治疗的曙光!复旦团队通过人星形胶质细胞再生脑类器官,成功修复脊髓损伤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骨髓治疗的曙光!复旦团队通过人星形胶质细胞再生脑类器官,成功修复脊髓损伤】2022年11月24日 , 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邵志成团队在NatureBiomedicalEgineering期刊发表了题为:Generationofneuralorganoidsforspinal-cordregenerationviathedirectreprogrammingofhumanastrocytes的研究论文 。
该研究发现 , 人星形胶质细胞可被直接重编程为早期神经外胚层细胞 , 被重编程细胞不仅自组装形成皮层类器官 , 且在特定脊髓发育信号的激活下 , 可以定向诱导为具有背-腹侧空间结构的特异性脊髓类器官 , 将该脊髓类器官移植到完全脊髓损伤(SCI)小鼠模型中 , 发现其能存活 , 分化成脊髓神经细胞并与宿主神经元形成突触连接 。
骨髓治疗的曙光!复旦团队通过人星形胶质细胞再生脑类器官,成功修复脊髓损伤
文章图片
该研究首次实现了直接利用体细胞再生3D神经组织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 为今后开发内源性胶质细胞促进神经组织器官再生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 加速中枢神经再生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
1.人星形胶质细胞再生皮层类器官
邵志成团队在这项课题研究中 , 系统性开展了不同发育阶段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神经类器官的研究 , 即人发育期星形胶质细胞和胶质瘤患者灶旁分离的正常星形胶质细胞(图1) 。 在过表达转录因子OCT4和抑制p53基因表达的基础上 , 首先在人星形胶质细胞上进行小分子化合物的筛选 , 首次发现小分子化合物组合CHIR99021、SB431542、RepSox和Y27632能够有效地将其直接重编程为神经外胚层细胞(Neuroectodermalcell)(图1a) 。 重编程后的神经外胚层细胞经过悬浮培养 , 自组装形成皮层类器官(Corticalorganoid)(图1b) , 该皮层类器官具有典型的脑室区结构(Ventricularzone) , 并可成熟分化为脑室下区神经元(Subventricularzoneneuron)(图2a) 。 电生理功能性分析表明皮层类器官神经元具有典型的电生理活性特征 。
骨髓治疗的曙光!复旦团队通过人星形胶质细胞再生脑类器官,成功修复脊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