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幽门螺杆菌如何“走出非洲”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胃内的细菌 , 是世界上人群感染率最高的细菌之一 。 1982年 , 两名澳大利亚医生巴里·马歇尔(BarryMarshall)和罗宾·沃伦(RobinWarren)首次在人体胃黏膜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 , 并证明该菌是造成大多数消化性溃疡和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因 , 因此获得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 。 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导致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 也会显著增加胃癌风险 , 已被美国列入“致癌物清单” 。 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估计 , 世界上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口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 发展中国家感染率更高 , 但大多数感染者为携带者 , 无明显临床症状 。
揭密幽门螺杆菌如何“走出非洲”
文章图片
图1幽门螺杆菌电子显微镜图(图片来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EMpylori.jpg)
幽门螺杆菌主要在家庭内传播 , 但也可以通过被污染食物和水在社区内传播 , 特别是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 。 由于幽门螺杆菌家庭内传播的特性 , 该菌与其宿主人类具有相似的种群结构和进化历史 。
幽门螺杆菌种群结构和进化史
与人类宿主一样 , 幽门螺杆菌同样起源自非洲 , 并随着人类迁徙 , 在大约6万年前“走出非洲” 。 “走出非洲”导致了幽门螺杆菌的“瓶颈效应”——种群“人口”规模急剧下降 。 此后几千年间 , 幽门螺杆菌从东非传播到亚洲和欧洲 , 然后从亚洲继续传播到大洋洲(随着波利尼西亚人在南太平洋的扩张)和美洲(西伯利亚迁移) 。 与此同时 , 幽门螺杆菌也在非洲快速扩张 , 特别是在非洲班图人扩张期间 。 最近数百年间 , 随着欧洲殖民和奴隶贸易等事件 , 幽门螺杆菌进一步快速扩散 。
更具体来看 , 欧洲和中东的幽门螺杆菌种群是非洲和亚洲菌株互相融合的结果(图2) 。 然而 , 在该地区幽门螺杆菌与其宿主人类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基因融合模式:近期人类非洲与欧洲种群的融合似乎仅限于南欧(西班牙、葡萄牙、希腊) , 且融合程度很低(仅为百分之几);幽门螺杆菌非洲与欧洲、中东种群融合程度高得多 , 其中南欧地区幽门螺杆菌具有超过一半的非洲血统 。 这表明人类迁徙事件对人类自身DNA的影响远小于对幽门螺杆菌DNA 。 可能原因之一是幽门螺杆菌在传播过程中经常遇到“瓶颈” , 从而放大了种群大小变迁对其基因组的影响 。 每次“瓶颈” , 只有非常有限的菌株遗传信息会成功传递给下一代 。 因此 , 经历过“瓶颈”的菌株基因组构成取决于多少遗传信息成功经“瓶颈”传递给下一代 。 与幽门螺杆菌不同 , 人类不会经受类似的传播“瓶颈” , 从而导致更好的种群融合 , 并降低了种群大小变迁的影响 。
揭密幽门螺杆菌如何“走出非洲”
文章图片
图2不同地理区域幽门螺杆菌8个持家基因的“血统”构成图 。 不同颜色表示幽门螺杆菌不同种群的“血统” , 蓝色:非洲亚群1 , 红色:非洲亚群2 , 黄色:东亚 , 黑色:欧洲亚群1 , 绿色:欧洲亚群2 。 (图片来源:Falushetal.,2003,Science.)
幽门螺杆菌如何“走出非洲”
今年11月11日 ,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DanielFalush团队及其国际合作者在Nature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Repeatedout-off-AfricaexpansionsofHelicobacterpyloridrivenbyreplacementofdeleteriousmutations”研究论文 , 揭示了欧亚地区幽门螺杆菌种群获得更多非洲种群血统的可能原因 。 该研究分析了大量非洲、欧洲和亚洲的幽门螺杆菌基因组序列 , 包括多个新测序得到的基因组序列 , 据此重建了欧洲和中东地区幽门螺杆菌的种群进化历史 , 包括遗传漂变、种群迁徙 , 以及与非洲、亚洲种群的基因融合模式 。